目前,船舶市场低迷,使得船舶配套产品订单锐减,价格下跌,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很多船东还经常指定使用国外品牌产品,使国内船配企业特别是生产自主品牌产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是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创建自主品牌,还是成为国外品牌商的“附庸”,这对于眼下的船配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不过,要解开这道难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大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就不难发现:要实现造船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做强船舶配套业,而加强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更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国内船配业一直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产品少、本土化产品装船率低等问题。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但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专家分析认为,业界广泛存在的“重造船轻配套、重引进轻创新”思维和做法是主要原因。由于国内船配企业长期以来处于微利状态,而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及人员投入,单个企业难以负担,再加上创新机制不健全,绝大部分企业对引进的专利与技术仅仅进行了消化吸收,只是停留在按要求生产出产品的层面上,没有下功夫掌握其中的技术内涵,未能主动再创新,因此,数十年过去,我国大多数船配企业仍然只为生产而忙碌,被专利方牵着鼻子走。
  另外,企业现行的业绩考核模式也是一大掣肘。因为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创建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企业经理人在任期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但没有相应的产出和回报,那么其在业绩考核中的成绩就不会太高,进而影响到年薪的高低和职位的晋升。因此,受现实利益的驱使,不少经理人很难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花大力气去搞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
  即便有的企业研制出了自主品牌产品,但如何将其推向市场,求得市场的认可,更是一大难题。比如,“十一五”以来,我国在大型船用曲轴、大型锚机、中速柴油机、可调桨等领域都研制出了自主品牌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市场化之路并不轻松。“可靠性没有得到长时间市场验证,不大放心”是船东对待国产品牌产品的普遍心态。另外,没有全球服务网络,出了问题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解决,也是船东在选用国产设备时的一大顾虑。
  正因为受制于上述种种羁绊,“做强配套”到如今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大家的思想中、口头上。对此,业内人士深感担忧:以前我国船舶工业规模不大,虽然船配业“瘸腿”,但尚能保持平衡前进,而如今我们的造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船配业作为支撑,那么其“瘸腿”效应将会被急速放大,最终必将导致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的目标难以实现。更何况,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正在引领当前的市场,安全、节能、环保等要求越来越严格,而这些都需要船用设备的创新支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船配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上取得全面突破?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船配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应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制约船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问题,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和不同需求,确立长、中、短期突破计划,集中优势资源,逐批攻克,特别是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能“广撒胡椒面”。其次,要对自主品牌产品“扶上马,送一程”。有关部门要采取强力措施,鼓励我国船东和船厂优先使用国内品牌产品。最后,企业要立足长远,加强创新,改变业绩考核模式,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全球服务网络。
  虽然前行的路上难关重重,但我们相信有实力的配套企业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只要船配企业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毅力,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立足长远打造品牌,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改变船配业落后的局面,使我国船舶工业彻底告别“船壳工业”,成长为真正的巨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