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船舶设计、建造与后期的维修是割裂的,这给使用方后续的维修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对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学委会维修理论学组常务副组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金家善表示,设计、建造单位在产品设计和建造阶段就应有意识地将维修因素考虑进去。
  近年来,随着中国船舶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国外先进理念的紧密追踪,国内船舶维修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诸如全寿命周期的船舶维修、军民一体化维修等理念陆续被提出并受到业界关注。与此同时,围绕船舶及设备维修的新技术、新工具和软件等层出不穷,推动了我国船舶维修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学委会维修理论学组在西安召开第十七次学术会议,维修理论学组常务副组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金家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国内船舶维修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设计、建造单位在产品设计和建造阶段就应有意识地将维修因素考虑进去,以方便使用方的后续维修工作。

  设计阶段就要关注维修
  国内船舶维修理论的研究源于使用方对船舶使用成本的关注。谈到维修理论所研究的内容,金家善认为主要包括3个层面,首先是运用统计或监测诊断的办法,掌握船舶及设备的可靠性规律,如某台机器可以运行几年,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哪些方面的维修,这是船舶维修最核心的问题;其次是根据所掌握的可靠性规律确定维修需求,明确是采取预防性维修还是故障后维修,例如,当一台机器在船舶运营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时,就需对其进行预防性修理;最后是进行维修决策,不同的装备需要不同的维修方案、修理条件和方法。“作为船舶使用方,航运公司和军队都非常重视维修理论的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民船和军船虽然在使用需求、状态要求、故障后果等方面存在区别,但每艘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设备磨损、船体污染、管路腐蚀等问题,因此,关于何时修理、每个阶段需实施哪些修理工程等的研究成果都是通用的。”金家善如是说。 
  同时,随着维修理念的推陈出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管理理论近年来受到业内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船舶及设备使用阶段的成本在其全寿命周期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设计阶段的决策对于使用阶段的成本影响很大。对此,金家善表示,设计人员在进行船舶及设备的设计时就应理清这些产品在使用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维修时应具备怎样的配套保障条件,如果这些内容能够明确,当产品出现故障后使用方就可以马上展开修理,这就是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船舶维修理念。金家善指出,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早期的设计、建造与后期的维修是割裂的,突出表现在,船舶交付时船厂所提交的维修保养手册更多是说明船上设备的性能,而在维修保养方面着墨较少,对于设备的使用强度、何时需要进厂维修等问题更是没有涉及,这给使用方后续的维修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金家善建议,船舶及设备的设计、制造单位在交付产品时应尽量提交给用户一份全面的维护保养手册,其中应包含如何检查设备状态,常见故障零部件拆换步骤,易损坏零部件的尺寸、材料、参数、加工制造工艺,设备大修的图纸,修理技术标准以及复杂设备的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军队相关部门制定了预防性维修大纲、修理技术标准、调试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工业部门按照规定提交维修技术资料,但效果并不明显,研究院所和企业所编制的维修资料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往往也忽略了这些细节问题,所提交的维修手册对设备后续修理的指导性不强。”金家善说。

  技术推广急需跟上步伐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传感技术的发展,船舶维修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的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产品,有利于实时了解船上设备的运行状态。据金家善介绍,对于使用方而言,需要知道设备是否损坏、坏在哪里以及维修的工艺步骤等,围绕这一过程就出现了设备监测诊断技术、快速拆卸技术、零部件表面性能恢复技术,市场上也涌现出大量的新产品。不过,有些新技术还不成熟,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监测诊断产品虽然可以判断出设备是否出现异常,但不能准确计算出何时应该对其进行维修。“测算出异常不是最终目的,使用方更想知道船舶能否再‘跑’一个航次。业内人士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一台仪器能明确检测出设备损坏的时间,往往诊断出异常时船舶已经开始新的航程了。”金家善还指出,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一般较高,能否推广取决于其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只有受益面广了,价格降下来,新产品才能得到推广。
  2010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修造船产业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某些领域尝试开展再制造,这无疑成为航运公司、修船企业降低成本、应对危机的良策。对此,金家善表示,船舶工业开展再制造是可行的,目前许多新的技术就是用来恢复受损的零部件,但业界还无法将这些技术集中起来应用。需要指出的是,再制造对修船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实现零部件的再制造就必须具备一条再制造生产线,而船上的零件尺寸、规格不一,很难实现统一的生产,因此目前来看再制造的效果并不明显,修船企业大多还是采取备件更换和修理的方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