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风生水起,产业转型步伐铿锵。

6月18日,中国江苏海洋工程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在南通正式成立。此前,省经信委已命名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也正在申报之中。

在波澜壮阔的江苏沿海开发大潮中,南通快速崛起的海洋工程产业,正成为令人瞩目的崭新亮点。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兴奋地说,争当沿海开发主力军,南通必须以大项目说话,更要以新兴产业说话,当前要抢抓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南通滨江临海优势,乘势大力发展海工产业,使其成为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沿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杆。

江海联动,海工巨人竞相抢滩布阵

在庆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6月8日,南通沿海开发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典礼在海门市滨海新区隆重举行,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08个,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408个项目中,最吸引眼球的是7个海洋工程产业项目,总投资122.2亿元,平均单体规模投资17.5亿元,中船重工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达到80亿元。数据表明,除了这次集中开工的7个海工大项目外,此前,已有一批重量级海工项目落户,有的已经开始生产,如总投资49.9亿元的熔盛海工项目设计年产9万吨FPSO(浮式生产储存平台)24座,2500吨组块7套,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1600吨龙门吊设备开始安装;总投资47亿元的中远船务启东海工基地项目,一期投资32亿元已经完成并投入生产。总投资40亿元的海新重工项目,设计年产特种工程船10艘,海工平台2座,累计完成投资11.5亿元,目前已有两条特种工程船正在舾装;总投资15亿元的海通海洋工程模块项目土建也即将结束。

南通市经信委主任杨扬说:“沿海开发是产业发展主战场,那么海洋工程产业就是沿海开发的排头兵,是当前新兴战略产业与沿海资源禀赋结合最紧密的产业之一。沿海开发的支撑和成效最终反映到项目建设上,一大批外资、民资和中字号重量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加快实施,使南通海洋工程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态势越发明显,为今后的持续跨越奠定了基础,也必将带动一批海工船舶配套企业转型升级。”今年1-4月份,南通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已达247.1亿元,同比增长22.7%,占规模工业投入的半壁江山。

开辟新航线,新型海工产业震世崛起

是落户项目决定产业方向,还是产业方向决定落户项目,南通海洋工程产业发展中的经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2005年,南通市船舶及配套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规模工业不到3%,海洋工程产业更是一片空白。南通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前瞻把握国际制造产业转移契机,先后制定《船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建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同时集聚科技、人才、技改等多项财政资金和专项政策,持之以恒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由南通制造向南通创造转型,短短数年,走出了一条硕果累累的转型之路。其中,中远船务公司就非常有典型意义。落户南通后的10多年间,南通中远船务一直以修船为主业,2005年,在国内修船市场最红火的时期,中远船务果断作出转型决策,向前景更为广阔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进军。为了确保中远成功转型,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在土地、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协调、重点倾斜,对重大矛盾和问题组织会办,经过企业数年潜心苦练,2009年中远船务终于迎来首个海工产品集中交付年,一跃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像中远船务这样成功转型的企业在南通还有很多,大企业、大项目的集聚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质变,2009年,南通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22亿元,占规模工业15%,造船完工量567万载重吨、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完工量253万综合吨,分别增长了95%、361%,造船完工量占全省37%、全国13%;新接船舶订单366万载重吨,占全省50%、全国14%;手持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占全省44%、全国16%。今年一季度造船完工量19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6%。

南通船舶企业积极谋划转型升级,造船前五强企业均已涉足海洋工程领域,取得骄人业绩。副市长徐辉介绍说,2009年,全市进入海工产品生产领域的企业已达11家,全年实现产值226.5亿元,同比增长58.2%,今年一季度完成工业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36%。海工产品总产值已占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1/3,产品品种已达10多个,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各类钻井储油平台、风车安装船、铺管起重船、海工辅助船等,其中半潜式平台、浮式储油船、钻井平台等都可以自主研发。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南通海洋工程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数项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工程行业第一,已先后交付了国内第一艘超深水海洋工程铺管船、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全球首座具有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台。

5月28号,中国首艘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具备3000米作业能力的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号顺利出坞。同一天,代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最高水平的GM4000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通中远船务公司圆满完成上下船体提升总合拢,中远船务的第二座圆筒型半潜式钻井平台“希望二号”也已初见雏形。此外,蛟龙重工多功能半潜式海洋工程船水下合拢成功,海上起重生活平台、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顺利开工。明德重工建造的石油平台供应船,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的钻机模块,美利昌通宝的铺管起重居住驳船,吉宝船厂的海洋工程三用工程船、拖轮等一系列产品建造、交付,标志着南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国际一流团队,引领海工舰队加速远航

市长丁大卫说,一流的产业离不开一流的人才支撑。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含量高,远非说转就转,说建就建,没有一大批研发团队的支撑,只能是望洋兴叹。

南通海洋工程产业的起跳,就得益于这批人才队伍。目前,南通拥有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振华重工南通基地海上起重铺管船核心装备研发中心近日已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研发机构。中远船务集团已将该集团海洋工程研发中心迁至南通,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后研发人员将达到600多人,具备国际一流研发水平。熔盛重工集团设立了研究院,并被认定为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其中江苏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为江苏造船行业唯一的省级重大研究机构。此外,宏华海洋油气装备(江苏)公司等企业也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机构。

企业期盼人才就像绿叶期盼阳光,特别是在进入新领域、面对新课题、攻克新技术的关键阶段,一个人才,也许会改变一家企业的命运。中远船务在转型之初,就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就是“留住一个人,引进一个团队,成就一个新兴产业”。故事主角是中远船务制造的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主设计者,新加坡人——徐秀龙。当初徐秀龙带着海工项目到中国寻求合作时,选择了几个临海城市,但囿于外国专家的特殊身份,无法长期在华工作,每个月都要经历报材料、办签证等繁琐手续,让他一度萌生退意。“我能在南通落户,这里创建的‘绿色通道’是关键。”徐秀龙说。目前中远公司100多名外籍专家,大多是徐秀龙介绍来的。世界首座八角形钻井平台项目、世界首座圆筒形超深水钻井平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生活及工作平台均出自这支外籍专家团队的手笔。

人才从哪里引进来?南通海洋工程企业探索了三条途径。一是引来一家产业龙头企业,引进一群人才团队。新加坡两大海事集团均已投资南通海洋工程产业,新加坡吉宝集团在原有吉宝(南通)船厂基础上扩大投资,产品从海洋工程特种船扩展到海洋工程下部模块,今后还将在建造海洋工程平台,并将中国国内研发机构移至南通。新加坡另一家大型海洋工程公司胜科海事集团也已入股南通中远船务公司,并与中远船务开展技术合作。二是收购一个海外研发机构,收获一支研发力量。江苏蛟龙重工在新加坡投资580万美元设立研发机构,成功进入海洋工程领域;惠生重工成功收购美国休斯敦深水技术公司,使该公司成为在国内企业中极少数拥有海洋深水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今年江苏希能重工、江苏韩通船舶重工和道达重工等分别投资98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在新加坡等地开展业务。三是抓住一次产业发展机遇,抓紧吸聚一批人才。南通抓住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长期趋势和当前国际船舶产业相对低迷的有利时机,重点面向欧洲和日韩,积极延揽海外高层次人才,累计引进船舶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25名,为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提升了研发实力。

在一大批优秀顶尖人才支持下,南通海洋工程产业在“南通创造”上越走越顺。目前,南通在手实施省部级海工研发项目两项,一批重点企业积极跟踪海工前沿技术动态,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海洋工程甲板机械零下40度低温正常工作技术、起升绞车海浪补偿技术、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齿条总成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为南通海工产品走向蓝海、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

长江奔流,大海浩瀚。人们有理由相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的“南通”号海工产业航母,必将在世界新兴产业的汪洋大海上航行得更稳、更远。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