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医药、光电产业等项目陆续入驻,南通市唯一定位于以发展船舶配套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园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变了味”。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招商部门一位负责人在扼腕之余告诉记者:“这样的园区已然失去了‘船舶’特色。”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南通的船配集中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国内诸多船舶工业园区中,对招商项目“一揽子”全收的做法非常普遍。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包括船市高峰期的盲目投资导致船配园区产能过剩、危机爆发后船市陷入低迷,以及地方政府面临GDP的硬性指标考核等。正如一些船舶工业园区负责人所言,眼下,确保园区正常运转、经济指标达标、土地资源不荒废才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种“面目全非”的船配园区,还有一些园区试图保留一点“船舶”特色,于是打出了“海工”牌,力图通过为海工装备配套来实现转型升级。

图稳定 广招商

众所周知,我国许多船舶配套产业园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甚至同一区域的多个产业园区之间都存在低端重复建设的现象。不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低端产能逐渐被挤出市场。江苏南通、扬州、靖江等地一些船配园区负责人表示,园区要发展,企业要生存,在船市前景依旧不明朗的当下,首要的是盘活园区资源,确保稳定发展,度过市场低迷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园区内的一些船配企业没有了方向。”南通船配集中区相关负责人称,一些以来料加工及船舶分段组装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停产。他指出,大多数企业负责人不愿冒险投资,对于新品的研发也持谨慎态度,他们更愿意平稳度日。目前,该园区主要由一些与日本方面合资建设的企业拉动经济指标增长。为了确保经济发展,园区管委会引进了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与船舶并不相关的项目,这虽然与最初的园区定位和规划有出入,但至少能让其维持运转,而且一些新能源项目发展前景较好,还能为其增加收入。

与南通船配集中区略有不同,扬州广陵船舶(重工)产业园试图在产业链上寻找“适度相关”的项目,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建立“创业园”。据了解,该产业园于2006年建成,在2010年成为省级船舶配套产业特色园区。截至去年,扬州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扬州市环洲船用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已先后在该园区建成,扬州恒润海工材料有限公司、扬州谷雨船舶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入园建设。但这些建设项目中,除了船企的项目已开工投产,船配项目至今迟迟未能投产。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市场逐步回落,投资者转而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园区内骨干船企少,船配项目难以“落地开花”,进而提供本地化配套服务。不过,为了确保平稳发展,该产业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加快建设重工科技创业园和村级创业园,主要服务于占地少、投资小的项目。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建的创业园预计将于今年5~6月建成投产,目前已有5个与螺旋桨、轴舵系以及船用家具等相关的船配项目敲定。

欲转型 险阻多

除了船配企业发展遇阻,在很多船舶工业园区内,一些中小型船企也面临生死考验。有船企试图在产业链上继续寻找经济增长点,意欲转型开展配套业务,但也遇到了难题。

江苏灌河船舶修造工业园在建设初期先后引进了一些中小船企及船配项目。该园区负责人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园区内就有两三家船企出现了开工不足的情况,于是,有原本建造低附加值船舶的船企以及对外承揽船舶分段业务的企业打算向配套领域转型。然而,经过尝试后,这些企业发现情况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简单。一方面,从造船向配套转型,除了要使产品通过船级社认证,以及重新配置人员,企业还需要具备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在配套市场上立足,其必须做到“人无我有”,开拓新产品领域,但研发新产品直至通过船级社认可,周期很长。一些企业考虑到研发成本,就开始以引进国外专利的方式为其产品“增值”,但由于无法掌握相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最终还是只能造“壳子”。灌河船舶修造工业园内一家船企的老板表示,除引进、研发新产品本身外,还要实现售后服务网络全球化,这项工作对于在船配领域闯荡多年的企业来说已是难题,更何况是对“半路出家”的企业而言,要想做好,难度相当大。

另一些船配园区则着力优化招商结构,广开渠道,引进风电装备、港口机械等项目,以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广陵船舶(重工)产业园就推动船舶配套业务向推进系统、发动机配件等领域延伸,促进船舶建造业务向液化气船、新型环保船、海洋工程船领域拓展。该园区负责人称,考虑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提高招商指标的因素,园区还将引进重工机械等项目,向港口机械、吊装机械、运输机械领域发展。

此外,一些地方紧贴“海工”热点,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工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置换、并购、转型,发展海工产业园。例如,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不断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引进船舶配套及海洋工程配套项目,以项目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目前,该园区内的宏华重工、中远海工、太平洋海工等海工项目先后投产。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按照“专、精、特、新、高”的思路对海工装备及其配套产业进行布局,推动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以打造世界一流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不过也有业内专家表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地方船配园区切不可以“海工”标签来“生搬硬套”,吸引项目入驻,而应在布局规划方面避免二次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