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船供油销量还可以,但各玩家间的价格战特别激烈,几乎可以用‘血拼’来形容,大玩家靠低价不计成本来占领市场,使得整个船供油行业利润少得可怜。”3月底,一位保税油代供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去年开始,持续发酵的航运业危机对全球船供油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等船供油主要销售地区均录得5年来船供油销量首次下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保税和内贸船供油市场却表现迥异。内贸船供油市场如国外一般出现大幅衰退,而保税船供油的销量却出人意料地保持着6%以上的增幅,成为亚洲船供油主要销售地区涨幅最大的国家。

然而这个难得的增幅却是各保税船供油商用血拼价格的惨烈方式换来的。自商务部2009年局部放开保税船供油市场后,不断增多的供油商使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既保证利润又保持销量是萦绕在各保税船供油商心头的两大问题。在去年整体市场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这种矛盾尤为显著。许多供油商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利润空间,以换取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这种较为激进的做法甚至吸引了原先在新加坡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加油的船东前往中国加油,从而推动了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整体的销量上升。

在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日渐成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过程中,新加坡市场是否还能保住其原有的地位仍有待观察。

中国市场独占鳌头

据ICIS C1统计,去年新加坡船供油销量为4268.5万吨,依然为全球最大船供油消费港,不过销量已较2011年同期降低46.9万吨,同比下滑1.1%,为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5月份销量为398.6万吨,为全年最高点;2月份销量仅为309.3万吨,为全年最低点。

中国香港市场去年船供油销量为696万吨,较2011年同期减少10.6万吨,同比下滑1.5%。一季度,受到亚洲各国春节影响,船运市场低迷,销量为三个季度中最低。二季度,春节因素淡去,船运市场回暖,加之4月初至6月底,船供油价一路下跌,船东对价格的承受能力上升,需求回升,因此二季度销量较一季度增长8.7%,且为全年最高点。

据市场人士透露,香港船供燃料油一手供应商有3家,分别为中石化香港、中燃远邦和雪佛龙。2010年,埃克森美孚与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中燃)签订合约,将其青衣油库28万立方米重油库容全部租给中燃。据悉,除了6万立方继续由ExxonMobil留作180Cst船供油之用外,青衣油库其余部分已全部交由中燃使用,油库修整也已结束。中石化香港的华润油库为10万立方米,雪佛龙拥有3万立方米的油库。

韩国市场,去年船供油销量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市场人士预计其年销量仍在700万~800万吨左右,较2011年有所下降。韩国船供油供应商主要由韩国四大炼厂组成,分别是SK能源、韩国GS、双龙、现代,其中韩国GS位居第一。

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冷热不均,总体来看,去年中国船供油消费量约为1740万吨,较2011年同期减少191万吨,同比下滑9.89%。但从具体情况来看,内贸船供油市场消费量大幅缩减至592万吨,减少253万吨,同比下滑29.94%;而保税船供油方面,在航运市场整体情况不佳的大环境下,销量仍达到1148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67万吨,同比上升6.20%。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内需不振,货量减少,加上中国货币政策抽紧,船东资金运作受限,以及内贸燃料油价格高企,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贸船东对船供油的需求。

但在保税油方面,2009年中石化加入以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价格日益下滑,相对周边亚洲市场日渐具有价格优势,吸引了部分需求分流;此外外贸货物进出口量的稳步上升,也为保税船供油需求提供了增长的大环境。

分地区看,去年长三角地区船供油消费量占全国比重约46%,同比上升约2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船供油消费量占全国的比重约为25%,下降约4个百分点;渤海湾地区船供油消费量则上升2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29%。

去年,上海港超越深圳港,登上中国十大船供油消费港口首位,其外贸船供油业务表现优异,不过南京、张家港等长江中下游港口仍然分流了其部分市场份额。青岛港凭借其铁矿砂卸货大港的优势,依旧位列排行榜第四位,不过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趋缓,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出现回落,预计今年其保税油消费量增幅或将进一步放缓。此外,北方各港口的保税油消费量也渐入佳境,时常出现竞争白热化的状况,不断蚕食韩国的市场份额。

去年虽然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出现难得的上涨,但全国每万吨外贸吞吐量对应的供油量为41.73吨,较2011年上涨2.52吨,但2011年新加坡每万吨外贸吞吐量对应的供油量攀上800吨,差距仍然十分巨大。特别是上海港,去年外贸吞吐量约为3.6亿吨,居全球第一,不过其保税船供油销量为218.8万吨,每万吨吞吐量对应的供油量为61.16吨,仅居亚洲第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