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加剧的造船企业纷纷“由蔚蓝驶向深蓝”的举动,很有可能将海工装备这一领域变成第二个造船业

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国内制造业可谓哀鸿一片,造船业也不例外。

来自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下称中船协)的信息显示,去年以来,我国造船企业普遍面临交船难、接单难、盈利难的窘境。今年上半年,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3亿元,同比下降18.5%,实现利润总额35.8亿元,同比下降53.6%。据统计,目前中国3000家造船企业中,亏损企业已超一成。

7月17日,我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省经信委警告称;“江苏船企手头生产任务仅能维持两年,如不及时补充新船订单,部分中小船企面临全部停产的危险。”

在造船业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海工装备制造(一般指包括海上钻井平台、辅助船只、海上生活平台等在内的一系列产品)表现相当抢眼。中船协统计称,上半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工钻井平台订单24座/艘,合同金额近55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约为54.2%、41.2%––须知,2012年全年中国承接的各类海工订单(海工辅助船除外)为30座(艘),其中钻井平台(船)13座,价值不过80亿美元,仅占全球的13.3%。

海工装备的异军突起,源自造船主业亏损背景下的船企“一窝蜂”地涉足这一领域。目前,包括中船集团、中船重工在内的造船央企,熔盛重工、金海湾在内的大型民企均已发力,甚至江浙地区一些规模不大的船企也以联合生产的方式进军海工市场。

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亏损大潮中的造船企业纷纷“由蔚蓝驶向深蓝”的举动,极有可能将海工装备这一领域变成第二个造船业。为此,中船协提醒称:“海工装备不同于船舶批量生产。对于进入者而言,门槛相对高很多。海工装备领域需要更多的规划和理性。”

趋势:驶进深蓝

随着全球各国对海洋石油开采兴趣的日益浓厚,海工装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目前海洋石油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3%,预计到2030年提高到45%。在此过程中,海工装备市场将保持长期快速增长。”国信证券研究员郑武分析认为。

但中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略显缓慢。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勘采的关键掣肘。以油气资源丰富程度不次于波斯湾的南海为例,当周边国家每年油气量开发超过5000万吨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能力在这一深海区域中进行油气资源开发。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海上油气开发局限于近海大陆架300米水深以内的区域。南海海域水深普遍超过500米,只有攻克了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中国才能落子南海。”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

或许正是基于对海工装备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与航空、卫星、高铁、智能制造装备并列为五大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2月颁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经过十年的努力,使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2012年5月9日,由中海油委托外高桥(600648,股吧)船厂建设的深水半潜式钻井“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开钻。这是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公司首次独立进行深水油气的勘探。“海工装备为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和领海主权立下了一大功。”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到2015年,海洋工程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将提升至60%以上,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20%。

较早进军海工装备的中远船务,其最新分析报告则更为乐观:“到2015年,中国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将达到190亿美元,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则将分别是400亿美元,35%。”

航向:国企引领

中远船务的乐观言论并非空穴来风。2012年9月26日,由南通中远船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新者”号)成功交付。“这座海工平台是目前世界同类型产品中技术水平最高、满足规范最多最严格、调试难度最大的钻井与修井多功能平台。”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介绍。

目前,中远船务又承接了DANA FPSO(圆筒型浮式生产储油船)。这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从海外获得的第一个从设计、采购和建造的FPSO总包(EPC)合同,引起了全球著名石油公司的深度关注。

作为目前国内设计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型号最多、产品最全的企业,中远船务已经实现了由浅海到深海、由油气平台到特种工程船舶的全覆盖。据中远船务总经理王宇航介绍,目前中远船务手头生效海工订单达到50个,其中南通16个、大连2个、广东8个、上海16个、舟山8个。

实际上,在中国,海工装备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70年代起,中船重工就率先开始为国内承建钻井平台。”中船重工副总经理吴强说,几十年的摸索,中船重工技术实力由弱到强,产品由浅海走向深海,由国内走向国际,累计交付海工产品超过60台/(艘)。

不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所使用和所生产的海工装备,层次一直较低。“国际上普遍使用第五代、第六代产品的时候,中国还是以第三代产品为主。”郑武表示。

2001年组建的中远船务最初是由中远集团旗下修船资源整合而成的修船企业,不久就达到了“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时任总经理王兴如认为:“修船我们很拿手。但修船业务门槛低,在产业中处于依附地位,容易受制于人。”2003年,成立仅仅两年的中远船务开始由常规修船向修理高附加值船进而向改装船转变。

四年后,在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异常火爆的情况下,中远船务决定实施产品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制造高端领域进军。

2009年初,中国海工装备在几家国企的带领下,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这一年,中船重工完工交付了美国诺贝尔公司“大陆架六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超过3000米。“这是我国首次建造交付的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海工装备建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吴强说。

同年年底,进军海工装备领域仅仅两年的中远船务交付了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SEVAN650Ⅰ”。这艘被称为希望一号的项目创造了“甲板荷载、海上稳定性和储油15万桶”三项世界第一,并带来了4座“SEVAN650”钻井平台订单,总合同金额超过20亿美元。当年,希望一号入选2009年中国十项重大技术进展成果。从修船企业一跃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的中远船务,创造了企业成功快速转型的奇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