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海工制造业在船舶方面的接单价格是海外的八分之一,难以与韩国、挪威等海工强国抗衡,高层正在考虑推动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挥成本、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这是上证报记者20日在由《石油与装备杂志》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中国船舶业在近几年低景气度的市况下,‘海工装备’成为难得的亮点,造船订单稳步上升。”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内适时将成立海工装备产业联盟,海工装备产业只有打通上下游,找到成本优势,才能与挪威、新加坡、美国等海工强国竞争。”王锦连参与了国务院日前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框架编制工作。“大而不强”是他对整个海工领域弊病号的脉,开的方子就是突破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

海工船舶订单成为船舶低景气周期中的唯一亮点,背后的推手与国内企业大力进军海洋油气资源密切相关。与会的中石油、中石化专家都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传统上看,中海油最早进入海洋油气资源布局,无论从技术、人才储备,都领先另外两大巨头。但中石油、中石化近期拓展海洋动作频繁。”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石林在会上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三桶油”在进军海洋方面,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姿态。他指出,尽快再造一个“海上大庆”,将南海战略落地,就应该是一个合作大于竞争的格局。

“通常说的‘三桶油’,都是上下游海洋陆地同时在进行勘探开发、销售、运输,同时进行其他相关的行业,包括装备制造业。三家集团公司应该说由于历史的发展,在目前来看,还是各有各的特色。在陆地上业务上,中石油比较强;在下游,中石化强一些;在海洋领域,中海油要强一些。未来,我觉得在深水这个话题上,中石油将保持一马当先,但另外两家,由于有非常强有力的技术储备、资金储备和这几年这几家大公司国际化运作能力快速提升,在海洋领域,大家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过程中,我觉得大家至少应该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因为在走向国际化的竞争当中,我们都是后来者,要通过合作促进三家公司的发展。我觉得合作的话题,不仅对我们三家公司存在,对可能在座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存在,在我们国内存在,在南海同样也存在,在国外更存在。所以我觉得合作的话题,是中国的公司国际化进程当中必须要牢记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