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商船和海工装备两大领域,韩国主要船企新承接订单比去年同期均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据统计,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三大船企共接单266亿美元,其中,现代重工接单122亿美元,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分别接单90亿美元、54亿美元。

去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均未实现“时间过半,接单金额过半”的经营目标。今年则不同,三家船企1~6月的接单计划合计为498亿美元,其中现代重工为238亿美元,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均为130亿美元。因此,上半年三家企业的合计接单金额完全超过了其计划总量的一半。其中,现代重工和三星重工均超额完成了接单任务,只有大宇造船海洋未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韩国三大船企经营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去年国际船市创近年最不景气的纪录,与去年较低的接单数字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增长率显得较高;二是船市的确比去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好转;三是国际船市上出现了一些对船东有利的条件,“诱惑”着船东们下单。

海工接单增幅近四成

韩国造船界在去年底、今年初进行市场预测时认为,2013年商船市场将会略有好转,海工装备市场则会走势良好,而海工装备制造正是韩国大型船企的强项。因此,韩国船企在制定今年的接单计划时,其计划指标均向海工装备领域倾斜。在现代重工全年238亿美元的接单计划中,海工装备订单达到60亿美元以上;在三星重工和大宇重工各130亿美元的接单计划中,海工装备订单所占比重达到60%~70%。

上半年,三家企业共获得金额达124.7亿美元的海工产品订单,与去年同期的不足90亿美元相比增长了38.6%。其中,现代重工的业绩位居第一,其海工装备订单的金额达51.5亿美元,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的海工装备订单金额则分别为40.4亿美元、32.7亿美元。

具体来看,现代重工上半年共获得五笔海工订单,其中一笔是从美国舍布伦(Chevron)石油公司承接到的一套浮式石油生产储卸设备(FPSO)订单,金额为19亿美元。据悉,这是韩国船企上半年承接到的最高的一份订单。现代重工其余四笔订单分别为:从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承接的一套浮式石油生产储存设备(FPU)订单,该设备造价为13亿美元;从挪威国有石油公司(Statoil ASA)承接的一套FPSO上部设备平台订单,该平台的造价为11亿美元;从欧洲石油公司承接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设备一套,其造价为7亿美元;从希腊石油公司承接的一艘海工装备补给支援船订单,该船的价格为1.5亿美元。由此,现代重工上半年接获的海工装备订单高达51.5亿美元,与全年60亿美元的海工装备订单目标已非常接近。

三星重工上半年共承接四笔海工装备订单,金额合计为40.4亿美元,其中金额最高的一笔是来自尼日利亚的一套FPSO设备订单。该FPSO的造价为30亿美元,由于三星重工是与外国企业联手竞标成功,因此实际得到的订单金额为17亿美元。

据悉,尼日利亚的海上油田开发项目由中国、法国和尼日利亚的石油公司共同投资,这艘FPSO在五年前就开始在国际上招标,韩国三大船企、中国和日本的船企均参加了竞标,但因多种原因,竞标结果在今年6月才揭晓。现代重工原本是最有希望胜出的竞标者,后因三星重工向尼日利亚承诺,拿到订单后,FPSO的部分建造工程将在尼日利亚国内建造和安装,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尼日利亚方面最终将订单交给了三星重工。

三星重工得到的另三笔订单分别为:美国和英国的钻井船运营公司各订造的一艘钻井船,船价均为5.2亿美元,挪威Statoil ASA公司订造的两套海工装备支架(Rig)结构体,其造价合计为13亿美元。

大宇造船海洋上半年承接到海工装备订单三套(艘),金额合计为32.7亿美元,包括欧洲石油公司订造的一套海上石油生产固定式平台,其造价为16亿美元;挪威Statoil ASA订造的一套FPSO上部的天然气生产设备平台,其造价为11亿美元;美国钻井设备运营公司Edwood Oceanigs订造的一艘钻井设备船,船价为5.7亿美元。

据悉,今年年初韩国几家主要船企普遍对钻井船市场抱有较大的期望,认为今年市场上的订单量将至少保持去年16艘的水平。然而,实际上上半年韩国船企的钻井船接单量仅为3艘,分别为三星重工2艘,大宇造船海洋1艘。对此,韩国造船界和有关市场研究机构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前两年钻井船的订单量较多而影响到了今年的订单量。此外,全球页岩气开发的持续升温可能会对海洋油气开发产生影响。韩国LG经济研究院严智寿研究员日前发表了题为《页岩革命以后全球相关产业的明暗》的论文,认为页岩革命将对韩国的造船产业产生“暗面”影响,韩国船企的强项––LNG船和海工装备的市场需求将会有一定程度减少。

发力补齐设计及配套短板

为应对船市的周期性波动,日本船企向综合性重工业企业发展,以减少市场风险。目前造船已不是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等企业的主要业务,在其总销售额中,造船收入所占比重仅为14%~19%,这也使得这些企业抵御造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韩国大型船企则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同样是向综合性重工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业务。目前在海工领域,韩国船企的接单数量、接单金额、手持订单量及完工量均为全球第一。尽管如此,韩国造船界、相关研究机构及政府主管部门均清醒地意识到:绝不能满足于这样的世界第一,还要大胆地正视自身的“软肋”:海工产品的配套落后,在这方面不仅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低,更缺乏相关的人才。

据了解,目前韩国海工产品的物资、设备的国产配套率平均仅为20%。自去年韩国将发展海工装备确立为“国策”以来,打破配套国产化率这个瓶颈已成为了“产、学、研、官”的共识。去年上半年,韩国政府出台了提高海工装备国产配套率的路线图:到2025年,韩国建造的海工装备的国产配套率要达到50%~60%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造船企业、配套企业、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开发研究平台,既有分工项目,又有合作项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且规定了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拿出成果。

除海工配套外,海工装备设计也是韩国的“软肋”。韩国船企得到一份订单后,其设计基本上要依赖外国的专业公司来进行。韩国一部分高等院校设有造船工程系,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均瞄准造船方向,因此,目前韩国产学研部门普遍缺乏海工装备领域的专业人才,设计人才更是奇缺。

对此,韩国有关海工领域的专家指出,尽管韩国船企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数量居世界第一,且每台套产品的造价少则几亿美元,多则十几亿甚至超过20亿美元,表面看来十分“光鲜”,但企业的盈利十分有限,其原因正是因为韩国企业仅能独立设计、建造海工产品的壳体部分,而整套产品的设计及其80%左右的物资设备都要依赖外国企业,导致订单中绝大部分的“银子”都要“供奉”给外国人。从利润角度来看,韩国船企承造海工装备所获利润远远地低于一些设计、配套均可“自给自足”的高附加值商船,如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大中型油运船等。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船企在海工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造船界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尽管中国企业在海工装备领域与韩国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韩国面临的配套、设计两大难题,同样也是中国企业的难题,因此这恰恰说明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不仅如此,韩国不像中国拥有本国的海上油气田,因此缺乏实践检验的平台。可以预见,韩国造船界必定要采取种种措施,尽快补齐配套及人才这两大制约其发展海工的短板,以进一步拉大与中国同行的差距。对此,韩国业界分析认为,要破解海工配套、设计这两大难题,预计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