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配业面临关键发展期,中国船协副秘书长聂丽娟指出: 船配业亟须创品牌 转观念 与船企抱团“打天下”

由于缺少自主技术、全球服务网络和被广泛认可的品牌,我国船舶配套业长期处于滞后于船舶制造业的窘境,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在日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召开的部分动力机电企业经济工作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聂丽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船配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及转型升级任务比船舶制造业更加严峻和紧迫,亟须创品牌、转观念,用好用足政策,推动技术和产品结构升级,加快促进转型,与造船企业抱团合作抢占市场,为支撑和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积淀成长,我国船配业已经具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生产能力、人才队伍、研发力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年来,船配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船配业正面临关键发展期。”聂丽娟表示,一方面,国家已越来越重视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在近日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将“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作为船舶工业今后三年的一项主要任务,并将船用柴油机、曲轴等产品纳入信贷融资支持政策,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另一方面,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也尚未掌握船用柴油机等高端船配产品的自主技术,与我国一样,都是采用引进专利的方式来制造、销售产品。因此,眼下正是创立自主品牌,布局国际市场的良好时机。

“当然,我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对手同样期望乘此时机占领市场。”聂丽娟表示,以船用柴油机为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韩国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凭借着规模效应与高效的生产效率控制成本,以低价向我国船企销售柴油机,企图用价格战抢占中国份额,挤垮我国船用柴油机企业。而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他们与专利方的技术引进协议,因为根据协议,船用柴油机的销售范围是有区域限制的。按照规定,如果韩国造机企业要向协议以外的地区销售柴油机,首先要向专利方提出申请,然后再由专利方征求当地柴油机制造企业的意见。“遗憾的是,这份合作协议中并没有相应的制裁条款,这也是韩国造机企业的产品能这么肆无忌惮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重要因素则是在2003~2008年船舶市场高位运行时,我国船舶工业快速扩张,当时柴油机供给缺口很大,呈现出“一机难求”的现象,国有骨干柴油机制造企业也只能满足本系统船企的需求,很多船企无奈之下便订购了韩国生产的柴油机,并与之发展成为合作伙伴,这也给当前形势下遏止韩国企业的倾销行为增加了困难。

从近两年我国船用柴油机进口金额与数量统计数据来看,聂丽娟认为,虽然柴油机进口金额正在下降,但考虑到单机价格下滑更快,实际上进口柴油机的数量却增加了。“我国不少柴油机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开工任务不足的问题,而进口柴油机数量不减反增,这样的局面无论对中国造船业还是船配业显然都是不利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船协受国内13家柴油机专利引进方正式委托,特别与曼公司和瓦锡兰公司分别签订了关于境外专利引进方向中国地区销售曼和瓦锡兰低速柴油机“操作程序备忘录”,并建立了柴油机对外平台,在日、韩柴油机进入中国市场时,及时征求国内企业意见,同时积极鼓励船企说服船东采用国产柴油机。

“归根结底,没有自主技术和品牌,我国柴油机制造产业乃至船配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聂丽娟表示,“要想打破这种被动局面,唯有解放思想,创新驱动,结合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起获得市场广泛肯定的品牌,才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订单。”

聂丽娟还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船企也应在船配业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与配套企业相互支持,互惠共赢,抱团过冬,否则待国外船配产品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后,船企就更难控制成本,其议价和盈利能力也会随之进一步降低。船配企业在稳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培育国际服务网点,构建供货稳定、质量过硬的二轮配套体系,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取得更多优势。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