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企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近日举行的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加快培育发展海洋产业,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设备、邮轮游艇等产业,打造未来经济增长点。作为深圳本土制造巨头的中集集团,悄然发力海洋高端设备制造,与新加坡、韩国等国际产业巨头同台竞技,领跑中国海工制造。

“跑赢海洋工业制造,就等于跑赢未来。因为,未来国际竞争必将是海洋的竞争。”日前,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向记者表示。

A 海洋工业制造难度高

海上钻井平台属于中国制造的全新领域,要真正到海上采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海上石油业特别发达的挪威经过历年发展,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的体制。通常,一批精通海上石油开采业务的业内精英会先根据采油区的综合情况,寻找设计者设计出一个大致船体。而后,由发起者组织私募,投入第一笔资金,开始向设计机构发包,设计出船体的详细结构,做出钻井平台船的模型,并向采油公司询盘,设计租约合同。

在得到租约合同之后,发起者会组织一个船东公司,甚至通常是发起IPO,让公司上市,从而筹到公众对这个海上钻井平台的筹资。这时候,像中集来福士这样的海工企业才会接到订单,去组织生产这样一条海上钻井平台。

一条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一家管理良好、工人熟练的工厂里,交付期至少要36个月。因为在基础设计时,设计者常常在总体考虑时有不周到的地方,因此船东公司要根据承租的采油公司的要求不断进行修改,船体对于海况、天气状态和水下作业要求的适应状态,都会不断变化。因此制造这样的船,可以说是全球制造难度的巅峰。

B 长线布局迎来运营新机遇

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新加坡莱佛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由于多个船东发生问题,莱佛士出现了资金链问题,莱佛士老板不得不把股份转让给手握资金的中集集团。原莱佛士船厂的核心“海工”(海洋工程)业务,正式成为中集旗下一块重要的上升产业板块。

尽管海工板块业务不景气,给集团带来亏损,但中集仍然大手笔投资海工,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把来福士船厂内原来只有六七十人的技术队伍,扩展到了近千人的技术体系。

“海洋石油在石油供应的结构当中会有更大的占比。”于亚说,陆上开采石油总体来说难度太小,财富量太大,这令海上采油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因此中集来福士掌握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制造技术之后,正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市场通道。

2008年后,中集来福士连续获得COSL公司4条海上钻井平台订单。2008年7月,与中集集团有着同样雄心的中海油服务公司,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挪威船东公司AWO,开始获得进入海上采油最为成熟的区域––北海海上采油区域的机会。

在收购AWO公司的途中,中海油服宣布其将建立一支海上采油船队进军国际市场。而它背后的合作伙伴,就是中集旗下的来福士。两家中国公司开始进军海上采油市场后的5年内,来福士船厂已为中海油服完成了4条海上钻井平台的订单。

从这些船的名字上,可以看到两个合作伙伴对市场的期许。这4条船的名字分别叫“先锋”、“开拓”、“进取”和“兴旺”。今年9月27日,“兴旺”号已经完成了合拢的工作。

C 与国际产业巨头同台竞技

在国际采油市场里,船东公司分为资深的稳定从业者和投机性进入者。通常,稳定从业者的订单,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较高的利润和船东合理的要求;而投机性公司的订单就可能有比较大的风险,利润也比较薄。

传统上,海上采油的船东公司较为倾向于韩国船厂。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稳定性较好,尤其是交船期相当稳定。而代表着中国制造的船厂生产管理,在行业内很难得到船东公司的信任。

不过,中集来福士改变了这种“国际印象”。有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来福士,已完全摆脱原来船厂单纯制造、没有学术背景的形象,不再简单地只接受来样加工,而是介入了前述基础设计、扩展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每一个阶段,一个专业的海上采油船只制造企业的轮廓,已经开始呈现。

“对中集集团旗下的海工板块来说,未来已经奠定,接下来就是爬坡的时间。”于亚表示,不出意外的话,中集海工板块将很快进入盈利期。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