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占据世界造船国排行前三,但中国在国际海工装备市场上只占10%的份额。韩国、新加坡依然是中国在海工制造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来看,韩国的霸主地位牢固,新加坡的竞争力同样不可小视。日本舰船东海集结,最终还不是为了争夺海洋利益,海工装备是抢占海洋利益的关键,中国在一面应对日本的挑战同时另一面发展好海工装备。

日本舰船东海集结

“从11月25日起,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电子侦察机、海上保安厅的大型巡逻船和没有多少作业渔具的‘冲绳渔船’集结在东经125度30分以东的空域和海面”,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26日对记者说,“不出意料的话,在辽宁舰航母编队离港的今天(26日),还会有更多不速之客拥入东经125度30分的海空域内,甚至还有水下的‘神秘来客’。”

海工装备是国防建设的需要

当前国家对能源的渴求,使得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加强,东海和南海领土纷争背后实质是能源争夺,海上平台建设亟需强化,加强海工装备建设,也能支持中国能源巨头走向世界,广泛参与世界能源开发。海工装备因其高复杂性,是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更是国防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大陆国家走向现代海洋强国的必然途径。

造船业将迎海工发展大潮

在造船业产能过剩的如今,不少有实力的大型船企纷纷转行向海工装备制造行业(下称海工行业)转型。有些企业甚至具备独自承接海工装备的硬件建造能力。

在海工行业被普遍看好的同时,某大型集团海工部总经理认为,造船业转向海工行业是今后的大方向。他指出,中国企业向海洋发展只是刚刚起步,今后可能将面临半个世纪的发展。

海工装备巨大的市场商机

2013~2017年全球深水投资将达到2230亿美元,这比此前5年翻了一番。如此巨大的市场商机,必将引发全球海工企业的追逐,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

继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井喷”之后,生产装备,尤其是适应深水条件作业的生产平台的需求将显著上升。

有一位长期从事海工行业的人士介绍,国际上存在大量未开发的海域需要海工装备,如非洲、中东等都没有海工装备,东非、巴西没有开采的海域也较多。“目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中国南海开发。如果能通过国际合作,相信对于南海的开发将给海工装备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前景。”

海工进入微利时代

目前的海工装备市场,中国缺乏大集团统筹,内部竞争激烈,利润水平较低。

在海工行业中,由于中国造船企业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而欧美垄断了开发设计、工程总包和关键设备配套,其中关键配套产品采购价占总造价的70%。因此,中国造船企业获得的海工利润仅是微利。

因造船产能过剩和部分企业盲目加入,无序的竞争进一步拉低产品价格。企业盈利空间相对有限,海工装备制造已经进入薄利时代。

产业集中度需要提升

伴随着极地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适应极寒条件下作业的海工装备的需求也将上升,而在深水、极寒环境条件下技术装备要求更高、投资风险更大,决定了海工企业参与竞争必须具备更加过硬的技术能力。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海工业务总监陈巍旻指出,目前的海工装备市场,中国缺乏大集团统筹,内部竞争激烈,利润水平较低。因此,其认为,海工装备更适合由大型集团主导。

有专家提出,目前的海工转杯制造市场采用大笔尾付款的模式,首付基本在10%至20%之间,国内部分企业订单首付已低于2%,上游客户已成功将融资压力转移到制造企业身上,由于海工产品建造周期长、投资大,企业无疑将承担着巨额资金的融资成本、汇率变化、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这就促使了海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