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订单激增的现象开始向那些处于困境的船厂蔓延,更多的产能将被释放,这意味着运力将进一步增加并可能破坏市场复苏;但与此同时,它也让那些求单若渴的船厂得到拯救

中资公司JES国际控股(JES International Holdings)近日接连斩获多达26艘海岬型船订单,这显示出船东为拿到较早的交付档期,已不惜铤而走险与陷入财务困境的船厂打交道。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禁令业界捏把冷汗,那就是大量新船不期而至,并对市场构成冲击。

据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SC)与中船重工集团(CSIC)等一线国有船厂已拿不出较早的交付档期,即使是2017年才交的船,它们的要价也比之前高了一大截。

于是,希望把握市场回暖契机的投资者别无选择,只能投奔那些可靠度相对逊色的船厂,有时甚至听不进经纪商的劝解。

“我们是不会将名单上的有些船厂推荐给船东的,”一位船舶经纪表示。“但如果船东执意要向它们订船,我们也很难阻拦。”

迄今为止这波风潮的最大受益者要属JES,因为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应该算是一家“困难”企业,负责为其审计的BDO甚至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发出警告。当然,该船厂对此已断然否认,并强调自己的现金头寸相当健康。据了解,JES在2013财年报得8500万美元的净亏。

其它尽管处境堪忧,却也在洽谈新单的船厂包括熔盛重工等。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最近船市的成交价多有获利空间,可帮助那些风雨飘渺的船厂重回正轨。它们拿到的造价甚至比财务状况稳健的船厂还要高,因后者在去年资产价值还不高的时候就已把档期排满。

这次JES从Empire Bulker接到18艘船的订单,交付期定于2015与2016年,造价在每艘5500万至5600万美元之间。作为比照,国有船厂外高桥为挪威船东Frontline 2012承建类似规模的船时,造价仅在每艘4700万美元左右。据悉后者是在去年初造船市场还没起色的时候,出手订的这些海岬型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