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谈到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时指出,我国船舶工业应当始终瞄准国际造船和海工装备发展前沿,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政策指向。船舶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解决好定位与转型问题、创新与强基问题、建造与服务问题、规模与效益问题、自律与他律问题等。

(一)定位与转型问题

同企业座谈时,经常听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抱怨”,希望能得到“国民待遇”,比如在科研投入、金融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同样“抱怨”的还有国有企业,他们认为国家政策限制多、管得死、包袱重、开拓难等,希望能“松松绑”。由此可见,不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在谈到发展时,则信心满满。仔细观察,感到这些企业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合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能根据企业自己的优势,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上选择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要在细分市场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好自己的位置,并练好内功。在定位方面,建议在资金筹措、研发能力、建造实力、企业规模等方面优势突出的大中型企业,应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等方面发挥主导及引领作用。而优质中小企业,则要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

而处于“边缘”的企业,如果自身定位困难,应尽早考虑转型,寻求企业发展新路径。另外,要在做足主业的同时,主动稳步升级。比如,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三大主力船型是我国船舶工业的生产主体和销售优势,我们应在继续保持三大主力船型优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实际,既不能只在产业链低端徘徊,也不能盲目追求高端,应该在保持量的基础上向高端迈进。

总之,“定位要准,转型应稳”。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均衡发展,才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与强基问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最终要被市场规律所淘汰。近些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今后创新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下功夫花气力抓好。但是,我们不能在加强创新的时候,弱化了基础性工作。

为了加强基础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规〔2014〕95号),决定2014年继续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就如何推进这项工作,我们赴江苏展开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船舶建造、海工及配套方面的八家企业。在南通我们重点考察了中远川崎,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企业是全行业企业管理的样板。通过与企业领导交流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他们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无余量造船,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但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直坚持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传统。

总之,“强基唯实,创新蓄力”。企业应循序渐进谋发展,在强基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强基,两者都不能忽视,都必须加强。

(三)建造与服务问题

船舶建造的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每个企业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企业最下功夫的工作。因为船舶建造的能力和水平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丝毫也马虎不得。

对于服务的问题,在一些企业看来,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在服务网点建设方面,差距就更大了。然而,实践越来越清晰地表明,售后服务是企业实现赢利的重要途径,是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是船东选择产品的重点考虑因素。而且,全球售后服务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船舶建造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海外销售业务。可喜的是,我们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售后服务问题,并着手建设服务网点。

总之,“建造为本,服务至上”的提法是值得思考的。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微笑曲线两端部分在利润蛋糕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加快国内外售后服务支撑平台建设,扩展国际船舶产业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船舶产业链条势在必行。

(四)规模与效益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将进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当前船舶市场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基本前提下,一味追求“向规模要效益”的传统发展思路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企业发展,应始终坚持效益导向原则。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任何生产经营行为都要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开展。前面提到的信心满满的企业无不是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董强上任不久就凝练出“坚持做稳主业、坚持效益导向、坚持强化管理、坚持质量至上”的指导方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坚持效益导向应坚持实事求是,欲速则不达。任何企图跨越历史阶段抄近路、走捷径的做法都将是不牢固的,甚至是危险的。比如,有的企业在发展根基尚不稳健、生产特色尚不突出、资金实力尚不硬朗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大企业规模,结果上了规模、没了效益,甚至规模也没上去,就危机四伏。企业是肌体,效益是血液,规模是骨架。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事关企业生死存亡。

总之,“规模适度,效益优先”。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没有效益的规模,是乌托邦帝国,是经不起考验的“纸老虎”;没有规模的效益,是小富即安,是缺乏鸿鹄之志的“燕雀”。越是在稳增长的关键时刻,越要统筹考虑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做到两者兼顾,协同发展。

(五)自律与他律问题

国际船市近年来深陷周期性低谷,给我国船企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接单难”“交船难”“盈利难”成为船市寒冬的关键词。国内船舶市场恶性竞争、低于市场价格接单等违背行业规则的现象时常发生,中国船舶工业面临雪上加霜的局面。如何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我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我想,加强企业自律和他律至关重要。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船舶工业需要竞争,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但是,竞争应该是有序竞争、公平竞争,任何恶性竞争的结果都将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个别企业已经饱尝恶性竞争带来的苦果,低价从别人手里争来的订单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效益,反而使自己陷于连年亏损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企业要加强自律建设,坚守“利己不损人”的底线思维。同时,市场行为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更多需要通过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则规范、诚信经营公约等作为共同遵守的约定,以有效抵制恶性竞争,实现监督企业、规范行业、维护公平的目的。这就是他律。

总之,“自律是本,他律是基”。企业既要规范自身生产经营行为,提升企业“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做到严于律己;又要遵循行业规则规范,接受行业组织和同行的监督,接受他律,做到诚信经营。

同时,船舶工业还应重视“人”和“物”的关系。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在物力、场地、设备方面的投入上都是很下功夫的,但对人的投入往往不够。我们一定要在“人”上下功夫,包括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船舶工业还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也会涉及混合所有制的问题,体制机制尤其是决策机制改革应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关注的重点,机制改革的重点要尊重国有企业家的地位,使其按照企业的规律行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