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船走马三分险!当海上险情发生后,能否第一时间发现生者,第一时间进行营救,考验着我国海上救助能力和水平。今日,将刊登北海救助局、东海救助局及南海救助局的先进技术与装备,全面展示救助人员的智慧,以飨读者。

无人装备发挥特殊作用

茫茫大海,无风三尺浪。海上的恶劣条件,给救助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这时,各个救助局列装的无人装备发挥出特殊作用。

当海上发生险情时,如何以最快速度搜寻到遇险者?救助船用无人机可发挥显著作用。

救助船用无人机

据北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的救助船用无人机是一款专业级多旋翼飞行器,采用高度模块化设计理念,便于携带运输,安装过程简单快捷,拥有稳定的动力系统、高效的能量储备、可靠的智能化自驾仪和功能全面的地面站系统,同时,配备了数字高清摄像机和无线视频监视系统,可实现180度的高难度拍摄。

“由于无人机无人员伤亡危险、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势,能够扩大海上搜寻范围,提高搜寻工作效率,在海上搜救任务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无人机搜寻到目标后,下一步就该去救人了,这时,另一无人装备——无人救生员就登场了。据介绍,无人救生员搭载有喷水引擎驱动装置,使用轻量级材料,大小可轻松负载一名成人。

“该产品可历经海上波浪,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对遇险者进行救助。”北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无人救生员可在水上高速运行,能对落水人员进行更加快速的救助,在救援人员抵达之前,还可起到救生圈的作用。

据介绍,无人救生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快速的复原力和很高的平衡性,可在恶劣海况下运行,在强力海流与波浪条件下,救助范围可达1000米。另外,该产品配有安全的内部推进器,可有效防止二次伤害,同时避免泥沙进入影响设备运行。

不独北海救助局,东海救助局的无人装备也不少。水面救生机器人(又称“无人艇”)就是其中的代表。

水面救生机器人

水面救生机器人主要由机器人平台、电池组、浮漂、信号旗、船体支架、遥控器等组成。最高航速可达22节,最大作业半径1.2公里,有浮漂时最大荷载约为127千克。该设备可拖曳救助落水遇险人员或向指定地点运送救助物资。

水面救生机器人适合于特殊水域的人命救助。“因为该设备具有吃水浅、操纵灵活、能耗较低、马力大等特点,尤其是在气象海况不佳,救助直升机无法执行搜救任务时,可以利用救助基地或救助船作为基点,对岛礁和潜水区域进行人命救助等任务,避免了大型船艇和有人救助艇无法进入岛礁等危险水域的安全风险。”东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设备还可用于特殊险情事故人命救助。“装载危化品等货物的船舶或海上设施等发生爆燃等险情事故时,当事发地点不适合救助人员靠近时或靠近安全风险难以把控时,可以利用该设备接救被困人员。”

此外,水面救生机器人还可用于传输和运送应急救援物资。据介绍,当暂时接救遇险人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遇险人员仅需要进行应急守护保障时,无人艇可携带通信设备、食品、热源、救生圈等一定重量的应急救援物资,通过救助人员的操纵精准的向遇险对象进行应急物资的定点传输和运送,切实提高救助效率。“例如,向冷水中落水人员投放热源和救生圈将有效保持其体温、体力,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助船舶或直升机的接救;向无法进行沟通的渔船投放对讲机,将能够顺利沟通遇险情况和施救方案;当内河或湖泊水域发生洪灾等情况时,可以向受灾民众运送投放食品、饮用水和药品等急需物资。”

跟踪定位离不开尖端“武器”

大海的广阔,令人向往,大海的深邃,令人沉醉。可如何在广阔而又深邃的大海中跟踪定位目标考验着一代又一代海上救助人。如今,他们凭借着尖端“武器”,真正实现了“大海捞针”。

说到跟踪,就不得不提船用光电跟踪系统。据北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船用光电跟踪系统是进行海上搜索、识别、跟踪和取证的重要设备,具有全天候、速度快、覆盖面广、搜索范围大、图像稳定清晰的特点,能提供搜救调查所需的最直接和直观的视频图像。该系统在白天通过可见光高清摄像系统,夜间通过高性能红外热成像系统发现、识别和确认目标。

“救助船配备的光电跟踪系统专为海上恶劣环境设计,采用最先进的陀螺稳定技术保障船体摇晃过程中图像的稳定性,利用高性能的伺服控制系统有效减少高频振动的影响,同时还采用‘三防’、密封设计技术,使系统可在海上恶劣情况下长期有效使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北海救助局还有一个宝贝——Klein3900高分辨率数字侧扫声呐。据介绍,Klein3900是一款高分辨率数字侧扫声呐,主要由便携式甲板单元、拖鱼、拖缆、数据采集系统及设备定位定向系统等部分组成,用于需要便携式侧扫声呐的搜救任务。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大量程图像,特点是重量轻,易携带,可采用船舷侧挂或尾拖等灵活方式工作,不需要专门的金属支架,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投放和回收。

正是靠着这些尖端“武器”,救助人对目标进行跟踪定位时才日益高效准确,显著提升了救助效率。

自主研发“利器”破解搜救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三个救助局的自主研发能力大大提升,自主研发成果层出不穷,破解了许多搜救上的难题。

近几年来,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海上船舶发生螺旋桨缠绕事故也逐年上升,如何对遇险船舶实施快速有效清障是摆在我们应急队员面前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面对水下焦化及细小钢丝解缠的救助行动中。

传统的解缠方法是潜水员在水下,用锤子和凿子对缠绕物进行切割。可是,潜水员在水下难以保持平衡,左手凿子,右手锤子,操作难度大,解缠效果差。

为此,东海救助局福州基地发明了水下解缠利器——水下斩断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斩断器主体包括一杆体,该杆体上套设有一筒状型锤体,杆体一端设置一挡圈,另一端设置一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固定连接一斩断装置。

水面救生机器人

据介绍,该斩断器的优点是,在浑浊的水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凿子、刀及锤子的有机结合及最大能效,为较为复杂的缠绕物提供最大的帮助。同时,能有效地斩断水下胶化的缠绕物、绳索及钢丝,并且无须工作人员在水下同时携带刀、凿子、锤子等多种工具。

“该设备可以斩断1.5cm的钢丝及10cm厚的焦化覆盖物,可以有效提高水下解缠效率及节省工作人员体能。”东海救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属东海救助局的连云港基地应急分队则因应内陆水域安全事故的应急抢险需求,自主研究设计出水下搜寻打捞设备——水下搜寻滚钩。

据介绍,该设备相对轻巧,便于携带,在疑点不明确的情况下试探性的使用,可以排除疑点;使用比较便捷,可以适用于大范围水域的溺水人员打捞;有利于减少搜救人员搜寻作业时间。

滚钩的使用效果已经历多次实践检验。2015年5月23日晚,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洪门桥有一男子跳河自杀,应急分队接警后迅速抵达现场。经现场了解观察后,发现该河道有船只经过且水流较急。经过与现场民警协商后找来一条小船,应急分队在小船上布场,采用水下搜寻滚钩打捞。仅用20多分钟在溺水者落水处下游40米处找到溺水男子。

依靠技术革新降本增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救助单位纷纷依靠技术革新,走上了降本增效之路。

华英救助艇是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从英国引进的海上救助艇,肩负着沿海50海里内的任命救助使命。该救助艇又被称为“海上不倒翁”,因其有2套自扶正系统作保障,发生事故侧翻后,两个气囊在15秒内自动充气,8秒钟内扶正,恢复正常。

但由于该艇已经30多岁“高寿”,设备线路老化等原因,气瓶会自动打开导致气囊充气。该系统损坏后在国内无法修复,而且因技术落后已停产。

为破解这一难题,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进行技术革新,用高压气阀替代烟火激发器,在高压气阀出口加装一个24v高压力电磁阀,在驾驶室安装一个电磁阀开关。当发生意外时,只需按下电磁阀的控制开关,高压空气即可对气囊充气,从而达到自扶正的目的。经多次试验,技术改新后的供气系统每次都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最佳充气状态。

据介绍,技术革新前,设备损坏后购买进口配件和修理费用需要3.5万元以上,且一次性使用,修理周期需要半年。技术革新之后成本只需1900元,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系统改造需3天时间。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共引进17艘华英艇,如果都进行改造,一次性节省修理费约120万元,节省了大量的修理费用,缩短了修理周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确保了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保证执行救助任务。

南海救助局除了对华英救助艇自扶正供气系统进行技改外,还对转速表进行了改装。据介绍,转速表是机械行业必备的仪器之一,用来测定发动机或电机的转速、线速或频率。转速表能否正常运行随时影响着操作人员判断该设备的工作。“华英”系列救助艇转速表系统是英国原装进口的设备,在国内暂未发现该设备的代理商家和配件,而更换整套同类型的转速表需要2万多元的费用。

南海救助局汕头基地通过对该转速表系统结构及常见故障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装措施,共改装了2个传感器和6个显示器,以最少的费用,解决了转速表故障问题,达到了恢复转速显示的相同效果。若救捞系统的17艘“华英”系列救助艇均用此方法进行改装可为财政节约约35万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