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管“大鳄”深耕中国市场

外资船管企业需克服水土不服,与本土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未来可重点拓展豪华邮轮、特种船等船管服务及船员培训等领域。

威仕船舶管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船管企业,总部设在英国。目前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多家分支机构,集团旗下管理着各类油轮、化学品船、LNG船、豪华邮轮、钻井平台等1700余艘,并在全球设有40多个船员基地,拥有超过4万名专业船员资源。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稳妥开展外商成立独资船管企业、控股合资海运企业等试点。去年,威仕船舶管理集团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卫狮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主营船舶管理、采购、船员管理等相关业务。

并非初来乍到者

威仕船舶管理集团亚太地区执行董事Satnam Singh Kumar在“‘一带一路’——自贸区船舶管理企业战略发展峰会暨V.ships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开业典礼”上透露,早在10年前,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就与中海集团合资在香港注册中国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上海代表处以及高层频繁来访,对中国船管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和密切关注。

Satnam Singh Kumar指出,当前国际船管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中包含了60多个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0%, GDP占世界的33%,贸易壁垒减少、投资环境改善意味着投资机会和出口商品及服务将大幅增加,外资船管企业可借此机会通过自身的管理经验支持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

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大中国区负责人欧里斯对中国船管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全球超过40%的新造船在中国制造,超过20%的运力由中国船东拥有,中国的海工与邮轮等新兴市场发展迅猛,巨大的船管市场发展潜力吸引着全球船管企业的目光。

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主任徐国毅在会上表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化开放程度及航运产业成熟度,将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外资船管企业落户中国的首选地。

据了解,船管行业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可打通海员培训和外派、船舶维修、备件供给、航运保险等配套环节完整产业链。目前,上海地区大型船东和外资船管企业已达百余家,控制船舶近5000艘,年度备件和油料采购费用高达10亿美元,而上海保税备件仓库仅有4~5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诸多领域,前景十分广阔。业界普遍认为,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业后,将带动更多的外资船管企业入驻,形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推动航运服务功能健全。截至去年年底,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的外资船管企业达12家。

不可避免的竞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航运交易公报》记者表示,船管企业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于欧洲,船东为规避日益高昂的营运费用,将船舶管理转包给船管企业。船管企业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营运模式将船舶的损耗降至最低,有效发挥了资金、信息、人才等优势,大大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也确保了船员安全。国外船管企业的发展己日趋成熟,无论在经营规模上,还是管理方法上都已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准。

“与国外相比,中国船管行业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些船管企业是船务企业自己投资成立的,所管理的主要为母公司的船舶,或兼营船管业务。中国船管企业与国际同行在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恐难与国外大型船管企业抗衡,国际同行之间的全面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该人士强调。

该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从事国际船舶管理的中国船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方船管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且业务范围、市场规模、客户群体相对较小;规模较大的船管企业管理的船舶也不到百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际同行旗下船管企业管理的船舶数量超过百艘的较多,管理水平也较高,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水平相当高,如在文档处理上,很多国外船管企业聘请印度人管理,他们不但经验丰富且英文水平较高,开展国际业务时沟通更加便利,对相关流程的把控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威仕船舶管理集团执行董事Bob Biship表示,他们在中国依然会坚持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不打价格战,坚信“好货不便宜”的道理,与同类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为中国客户提供高品质和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保证船舶运营的安全、有效,并将成本合理控制在预算之内。

Bob Biship透露,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十分重视IT系统建设,此前已陆续投入5000万美元进行系统打造和升级,未来还将在IT系统上投入大额资金,目前正在计划研究开发中文版系统。

目前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际投资注册的外资船管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仍多为原驻上海办事处性质的业务(如与船东发生的资金、结算和形成的代收代付等收支项目的联系与业务的确认事项),无实际经营活动。本土化问题是制约外资船管企业业务拓展的最大困难。包括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在内的外资船管企业,在中国市场,除了克服自身的问题外,还得面对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

原中远与中海两大集团重组后,中远海运集团在运营规模上实现了新突破,拥有4个“世界第一”:船队综合运力达到1114艘、8532万DWT;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达到365艘、3352万DWT;油轮运力达到120艘、1785万DWT;杂货特种船队运力达到300万DWT。中远海运集团布局的“6+1”产业集群中明确发展航运服务集群,包括船舶管理、船员管理、船舶备件采购、通导技术管理和船舶燃料、物料供应等业务。市场人士认为,未来不排除“国船国管”模式,这恐将是外资船管企业面临的最大劲敌。

可能的突围方向

观察人士指出,外资船管企业需克服水土不服,与本土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未来可重点拓展豪华邮轮、特种船等船管服务及船员培训等领域。

豪华邮轮在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发布的《2015中国邮轮发展报告》显示,去年乘坐母港邮轮出入境的中国游客为2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50%;乘坐邮轮访问中国的境外游客为25.62万人次,同比增长4.7%。有专家认为,中国邮轮业规模目前只占世界规模的5%~10%,邮轮业在中国发展前景无限。未来20年,中国需约80~100艘邮轮开展相关服务。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将处于爆发期、市场细分的快速发展阶段,邮轮船管业也将迎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相较传统商船而言,开发特种船市场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权威机构分析,与集装箱和干散货船市场新增运力大量投入、远高于市场需求增长相比,特种船市场运力增长和市场需求增长基本一致,加上一些船东加快旧船拆解,特种船总体运力供略小于求。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沿线国家化工、道路等基础建设,石油、深海油气开采等能源项目开发均将长期支持特种船运输需求。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设备制造业模块化、工程承包项目大型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为特种船运输带来市场空间。由于特种船更需要精细化管理,对外资船管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遇。

加强船管及船员培训也是发展方向。《中国海事局监督管理书籍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去年5月,中国共有注册船员150余万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员大国。中国海事局数据显示,自2014年6月至去年5月,中国外派船员达13.6万人次,规模排名全球第二。然而外派船员中,低级职务占多数,高级船员数量占比不高。从根本上讲,教育体制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制约中国高级船员“走出去”的最大束缚。打造船员管理和培训中心显得十分迫切。

据知情人士透露,威仕船舶管理集团已着手上述业务布局,正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有所突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