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油出口国总是谈崩

崩盘式暴跌的油价,让石油出口国心惊肉跳。他们能够抓到的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抱团取暖,主动限产。正是出于对冻结产量的强烈预期,近期油价终于脱离30美元以下的12年来新低,一度反弹50%。但当出口国千呼万唤地指望达成限产协议时,谈判又崩了。

谈崩的主角,是两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和伊朗,这对海湾的老冤家,已然成了目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沙特是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一直是欧佩克的领头羊,任何限产或减产,没有沙特的参与,肯定是空谈。之所以这次限产得到市场的广泛预期,就在于经历一系列谈崩后,沙特和非欧佩克生产大国俄罗斯终于达成协议,这一协议进而得到迫切希望油价回升的委内瑞拉、卡塔尔的支持。

根据初步协议,各出口国的产量将维持在2016年1月份的水平。而按照OPEC的数据,1月份沙特产量为1023万桶/日,卡塔尔为63.7万桶/日,委内瑞拉255.8万桶/日,而俄罗斯能源部数据称俄1月产量为1087.8万桶/日。

但对于这个协议,伊朗一直保持距离。伊朗的理由似乎也站得住脚,毕竟伊朗一直遭受国际制裁,其石油出口遭到极大限制,沙特等国这么高的出口份额,就是因为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消失。现在国际制裁化解,伊朗正指望扩大出口弥补过去的损失,限产等于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对于4月17日的多哈会议,伊朗甚至就没派代表参加,用伊朗石油部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的话说,参加会议将意味着伊朗支持限产,这不符合伊朗的国家利益。“他们应该接受伊朗重返原油市场的现实……伊朗如果冻结原油产量,将无法享受制裁解除带来的益处”。

但黑色石油中有着太多的恩恩怨怨。在海湾产油国中,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都是逊尼派国家,一直与什叶派的伊朗关系紧张,围绕着叙利亚问题、也门问题以及其他教派冲突问题,沙特和伊朗正展开激烈博弈,对沙特等国而言,对自己限产而伊朗例外,就等于增加伊朗的收益,这自然是沙特最后又转为强硬的原因。

油价暴跌给沙特带来沉重的压力,2015年的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960亿美元,今年估计也将突破800亿美元,沙特政府为此也不得不削减一些民生开支。但总体而言,以前赚下的石油美元让沙特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且,沙特石油开采成本很低,大致在每桶4-5美元之间,这也使得沙特更注重维持石油市场份额而不是石油价格。

因此,尽管对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而言,迫切希望油价回升,但依然拗不过沙特对伊朗的不满。沙特明确表示,如果伊朗不加入,那沙特就不会签署限产协议。而伊朗此前也表示,在达到400万桶/日的以前规模时,不可能考虑限产问题。在多哈会议上,最终的限产共识没有化作真实的协议。

但多少让这些国家大舒一口气的是,尽管油价受此消息一度回落,但随后又有所反弹,原因主要是科威特石油工人大罢工,导致科威特石油产量减半。数据显示,3月份科威特石油产量为280万桶/日,但因为罢工,产量降至150万桶/日。而科威特工人罢工的原因,则是因为收入降低,他们的收入水平要下降了。

当然,还有几个小小原因,比如委内瑞拉停电问题,导致石油日产量减少了约20万桶,尼日利亚油管大火,又将日产量减少了40万桶。谈判桌上谈不拢的限产问题,事实上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其实,就是真谈拢了限产问题,也未必就能真正得到落实,沙特、伊朗的恩怨,使得两国都不大可能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条件,其他有条件增产的国家,更希望借助油价反弹扩大出口、增加收入。此外,别忘了还有一个生产大国——美国,油价一旦回升,成本较高的页岩油将势必扩大生产。这也是沙特、俄罗斯等国只谈限产,根本不提减产的原因。

石油市场盛产阴谋,牵动国家利益。欧佩克的寡头垄断,以前是决定油价的重要因素。但随着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加大,欧佩克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呼风唤雨了。世界毕竟是一个大市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供求关系,当前油价走低的主要原因,是供应充足、需求不振,对石油出口国而言,在限产谈不拢、减产不愿谈的情况下,祈祷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可能还更管用一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