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成就"海工巧匠"

单笔订单高达45亿元,客户遍及亚欧、美洲、澳洲多个国家,在海洋工程行业,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可谓不折不扣的“海工巧匠”。究竟是啥支撑企业频频赢得大额订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企业一探究竟。

14日上午,在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建造场地,二十几个模块正在紧张作业中。“这是我们承接的单体项目最大、价值45亿元的俄罗斯亚玛尔液化天然气管廊项目。”公司人资企管部经理刘秋林说,“我们跟不少行业巨头、总包商合作过,其中不乏高端、复杂项目,之所以能签下订单,关键在于我们拥有核心技术。”

刘秋林对海工企业特点进行分析说,国内大多数海工企业包括蓬莱巨涛都是以建造为重点,这个行业大部分专利技术都在国外,为此每年都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大量的专利租赁许可费用,这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瓶颈。意识到危机,蓬莱巨涛开始谋划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0年,我们借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契机,在创新管理、技术研发、提升建造能力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逐步走上自主创新研发的道路。”刘秋林说,如今公司已经有5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六七项正在申报。有了这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就有了主动权。

在创新成果中,巨涛重工的法兰加工设备及其加工工艺项目极其重要。刘秋林介绍,海工装备所需要的最大的法兰有十几米,国内的生产车间基本上加工不了,也没有成型的产品,必须进行定制。“研发之前,类似的订单我们只能分包出去。”刘秋林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联合上海一家公司耗时一年的时间,开发了生产设备和工艺方法,边制造边开发,最终成功取得专利,打破了国外垄断。

超前眼光,让蓬莱巨涛赢得先机,也让企业更加注重创新。“我们意识创新在这个行业的分量,所以鼓励全员创新,员工只要有创新,我们都给予鼓励和奖励。”刘秋林说,公司通过成立创新奖励基金,对较大、重大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资金拨付和奖励,激发员工创新改良现有工艺的积极性,推进了一线工艺技术持续优化升级。

如今,很多员工的发明创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蓬莱巨涛的制造项目中。在一处生产车间,一名焊工正在焊接作业。“这看似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一项复杂的工艺。”质检部焊接工艺处主任程尚华介绍,这些钢材全都是超高强钢,工人焊接时,采用的是“超高强钢与异种高强钢锻件的焊接工艺”,相对于传统的焊接作业,这种工艺具有焊接接头成型良好、无焊接缺陷等优势,力学性能满足产品要求。

很难想象,这种工艺是由一线工人自创的。“起初我们只是从新加坡请来专家指导工人焊接,后来经过工人不断摸索,我们自创了一套工艺。”刘经理说,目前这种“超高强钢与异种高强钢锻件的焊接工艺”通过了山东省级科技鉴定,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不仅焊接工艺,蓬莱巨涛的“零下30℃低温环境海洋工程大厚钢板埋弧焊工艺研究”项目,同样是由一线工人研发的,目前也通过了省级科技鉴定。“该项目不仅满足了海洋工程大厚板构件使用要求,还节省了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秋林说。

“工人有力量”给企业频频带来惊喜,蓬莱巨涛在研发投入支持方面更是毫不含糊。“我们每年基本上有10-15项研发项目,一年投入费用占产值3%-4%,每年都以千万计。”刘秋林告诉记者,随着投入的增多,公司的创新平台层次不断提升,目前,蓬莱巨涛已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烟台市海洋工程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技名号。

在抱团发展方面,蓬莱巨涛同样有超前眼界。2013年,蓬莱巨涛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烟台台海玛努尔公司达成《2013-2015年度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海洋工程装备的材料研究和替代升级、焊接工艺与焊接材料、海洋腐蚀防护及材料的检测评价等领域科研合作。目前,三方已经在海工用钢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仅如此,蓬莱巨涛还作为联合发起方之一,与烟台来福士、青岛海工、烟台杰瑞、潍柴动力等企业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装备产业联盟”,推进科技、金融及产业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