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船舶配套之谷 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初露真容

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内,占地150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以下简称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正渐渐露出真容,一组中西合璧、雕梁画栋的恢弘建筑向人们昭示着,在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领域最具科研优势的高校已经成为岛城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

“我们这个园区集船舶海工高端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于一体,将围绕船舶海工配套、透明海洋、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新能源利用等领域引进高端创新团队、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企业总部入驻,形成以海洋科技和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产业集聚效应。”站在即将竣工的科技园孵化器办公大楼前,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的常务副总经理张爱国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这里将是未来的“中国船舶配套之谷”。

“红瓦顶”下的青岛布局

从2014年10月开工,哈工程青岛科技园进展神速,预计今年8月上旬就将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新建的科研建筑群与哈工程本部校区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只是将青灰色的瓦顶全部换成了岛城特有的“红瓦”。当年,梁思成先生为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设计教学楼时,每个学院的飞檐上都有一串院系特色鲜明的雕塑,哈工程青岛科技园也沿用了这种风格,凌空的飞檐上一名骑兵带着一列舰船,气宇轩昂。

据哈工程青岛科技园副总经理王臣业介绍,园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7.6亿元,目前1.1万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已经建成投入使用,3.6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办公楼正在进行内部配套装修。整个园区建设“一院一园一中心”,即哈工程青岛研究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科技园、军民融合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中心三大板块,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格局。

哈工程青岛科技园是边建设边运营,通过招商引资,已引进高技术船舶、船用机电设备、水声信息技术等10个重点产业方向的40个项目,高性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舱室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环境适应性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已经入驻。在人才方面,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教授、刘永才教授,3名“千人计划”专家罗勇教授、牛青山教授、刘大可教授已进驻园区,其中罗勇教授已在园区注册青岛英讷帕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海洋工程技术、深水锚泊系统、立管系统及工程、深水平台等领域的设计、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大约20个科研团队将进驻园区,其中包括二百余名专家教授,五六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同时,科技园还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围绕新技术、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既有机械加工中心,也有作为技术转移机构的军民融合海洋船舶分中心,还有集纳了法律咨询、会计咨询、专利服务等机构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而推动园区快速形成高技术集聚和产业集聚。

高速无人概念艇等成果受热捧

虽然园区建设尚在进行当中,哈工程青岛科技园现有的几项科技成果已经“霸气外露”。在已经投入使用的中试车间,记者见到了他们最新研发的“高速无人概念艇”,这种形状像宇宙飞船的滑行艇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来加装不同模块,满足军、警、民各类客户需求。这是高性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的产品,刚一推出就受到了各类客户的热捧。

从中试车间的展台上,记者拿起一块看上去十分厚重的板材,却被“闪”了一下,因为它实在太轻了,“这种铝合金蜂窝板主要用于舱室的上层建筑,比传统板材轻了大约2/3,而且具有耐腐、阻燃、减振的效果。”据介绍,用这种板材制作的一整套卫生间样板间最重的也只有300千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