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船业点燃创新发展的“引擎”

5 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解读纲要时指出,创新驱动中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环境创新紧密互动和联动的全面创新。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我国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新时期推进创新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修船业如何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修船业将牢牢依靠创新发展,为国家船舶工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明显提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圳一家大型修船企业负责人表示,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船舶修理格局中取得优势,技术支持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新工艺对能否赢得客户作用巨大,对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因此,一些修船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舟山一家企业投资完成了坞修智能化科研项目试验训练中心的建设,以开展新工艺研究、实验与培训,缩短设备的研制及人员培训周期,加快新工艺的实施进度。该中心是国内首个坞修涂装工程项目研究试验训练场,拥有一座47 米×17米的大型钢板试验墙、一个球鼻艏以及一批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坞修装备。今后,该中心还将与国内外拥有高端科学技术和处于前沿技术市场地位的设备研发与制造商在此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蜘蛛臂式作业平台”是这家企业赶超世界船舶坞修工程顶尖技术的一项最新成果。据了解,这种施工技术在散货船货舱工程中已得到熟练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新工艺也在大型油船货油舱的首次试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使用颠覆了油船货舱测厚等修理工程的传统脚手架工艺,在部分船东公司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同时,修船技术的革新不是一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是时代赋予中国修船企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绿色修船产业技术联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目前,该联盟在华南地区的超高压水除锈服务平台已率先开始运作,主要面向这一地区央企所属的四家企业。由于专业的工程服务商是支撑平台运作的基础,相关企业已和工程服务商之间建立了动态信息沟通渠道。今后,各方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突破推广的瓶颈。

作为国内实践“绿色修船”的先行者,舟山一家企业走出了另外一条道路。得益于在设备、工艺和标准等方面的深厚积累,这家企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实现超高压水规模作业的目标,实现从干式喷砂作业到超高压水作业的完全过渡和全面覆盖。9 月份,他们将组织一次全船外壳超高压水智能除锈、涂装演示活动,并邀请国内主要修船企业前来分享技术成果、探讨工艺问题,携手确立中国修船业在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

搭车“互联网 +”也是修船业科技创新的一项行动。作为修船业年度工作任务之一,“掌上修船 APP”的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款优势明显的应用软件已从多个研发团队中脱颖而出,进入开放使用阶段。这种大数据嫁接修船业的尝试,将为船厂、船东搭建起一个新的合作平台,有助于构建资源要素良好流动的“生态系统”。

管理创新从不止步

适时地推进管理方式的改革,才能保持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新世纪以来,一些企业在航运、修船的黄金发展期中,建立了反应迅速的垂直化、扁平化管理体系,管理水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在航运市场低迷、修船能力过剩的“新常态”下,有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已和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落差。如何在管理创新上“做文章”,是修船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修造结合”的模式下着力提升修船综合管控能力,是不少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实际上,许多大型企业同时拥有修理、改装及建造能力,形成了“修造融合”的格局。尽管造船和海工项目因规模大、产值高而备受重视,但修船业务多是这些企业成长的起点,为造船和海工业务输送了大批人才,仍然是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和效益支撑的主业之一。

为提高修船管理能力,北方一家企业适时调整了组织机构和流程,在修船厂区船体、机电等六大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并入经营、工法研究、安全管理等部门,由所属修船厂统一领导和协调修船生产经营活动。上海一家企业进一步理顺了修、造沟通机制,保证常规修理、船舶改装、新建产品和海工项目齐头并进,确保实现资源利用最佳配置。

“移植”海工项目管理经验,是提高常规船修理业务水平的又一举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涉足海工业务,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虽然海工市场的沉沦使得海工业务严重不足,但这些企业从海工项目管理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正逐步得到固化。在部分常规修理项目中,相关企业安排海工项目管理人员充实到管理团队中,借鉴海工项目管理经验,加强了计划、安全、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设计等工作。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船东更加满意。

在用工管理方式上,各种不同的员工身份开始淡化。有的企业已将所有劳务工纳入统一管理,劳务用工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有的企业积极压缩劳务用工规模,将表现优秀的劳务工转为职工,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今后,这些企业还将针对用工短板和风险,把目光放在长期的用工方式转变上,实现用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精细化。

对关乎生存的成本问题,许多企业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今年,北方一家企业模拟内部经营实体,推进完善修船成本管控体系。这家企业按月度将产值分解到生产车间作为收入项,将材料、外包、动能以及车间制造费等所有费用支出列为成本项。通过分析当月的盈亏情况和存在的不合理、不合规成本问题,并与各生产单位的绩效奖金直接挂钩考核,这一举措有效强化了全员成本意识,修船单船成本较往年大幅降低。

尝试经营方式创新

7月14日,中国修船企业“斯佩克”第五十七次会议在秦皇岛召开。会议统计显示,15 家成员单位1-6月份共完成产值 58.9 亿元,同比下降8.4%%;修理完工船舶 1695 艘,同比下降 14.3%。

航运业不景气、船东财务状况吃紧,加上船舶年轻化的趋势,必将造成修船业务量的不足。这种市场将制约着中国修船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很难在近几年内得到改变。提高抢抓订单的能力,已成为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来国际化、市场化的运营,我国修船企业已积累了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并借此纷纷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

修船代理是争取订单的重要途径。部分大型企业利用修船代理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营销网络,为承接订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对一些缺少稳定大客户的企业来说,修船代理更是订单的主要来源。为此,各企业积极参与投标工作,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不过,受船东资金紧张的影响,不少企业中标率较低,中标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在不断恶化的市场中,唯有在经营上自我加压、锐意改革的企业才能突出重围,实现品牌与效益的‘双丰收’。”一家大型企业这样表示,并开始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反思。修船代理模式虽然能为修船企业带来订单,但在修船市场低迷的状况下,这一模式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

据介绍,在修理工程量很小的情况下,修船代理商往往就同一修理业务向多家企业询价,导致修船价格低到无法想像。改变这种经营方式,有助于减轻航运和修船企业双方的负担,也能够促进修船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修船业相关人士认为,必须创新经营方式,用“新套路”促进经营取得实效。修船企业要转变对市场和客户的认识,从内部视角转换到顾客视角,以此设计和组织修船的经营活动。创新经营方式的切入点在哪里?相关专家建议,应与航运企业积极合作,致力于提供船舶全生命周期的维修和保养服务。目前,一些地理位置好、技术实力强的修船企业已与航运企业采用年度修船协议的合作形式,有的还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因此,可以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推动供需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逐渐摆脱对修船代理模式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修船企业正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各种资源,以争取订单。今年上半年,经中船工业成套物流有限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中船能源(新加坡)公司牵线搭桥,中船澄西船舶(广州)有限公司获得了世界知名能源公司OCEAN TANKER旗下的1艘10.8万吨成品油船维修订单,这为修船企业丰富修船业务营销手段带来了启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