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止洋垃圾进口“新政”出台,到进口废物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检查行动,回顾2017年,拆船业经历的两场环保“风暴”,让整个行业感受到了“痛楚”,也引发了诸多思考:如何治理非法拆船“顽疾”、规范拆船活动?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做强做精拆船业?在新形势下,拆船企业自身又该如何谋求创新发展?

  禁令

2017年,一则“禁令”,让不少拆船企业为之一“惊”。

去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将分批分类调整进口管理目录,分行业分种类制定禁止固体废物进口时间表,大幅减少进口种类和数量。那么,进口废船作为限制进口类固体废物,是否应当作是洋垃圾而“拒之门外”?

业界及相关专家呼吁,废旧钢船不是洋垃圾,关于禁止洋垃圾进口的相关规定不应“一刀切”。其理由也很充分:首先,中国作为造船大国,每年建造出口全球市场的船舶数量庞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按照“谁生产谁回收”的国际惯例,我国应承担部分出口船舶的回收义务,并且进行规范、环保拆解。

其次,废旧船舶不同于其他固体废物,各国政府在船舶建造、维修、营运中的有害物质清单管理较为规范,报废拆解船舶的各类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再者,拆船业是船舶工业循环发展全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老旧船舶淘汰拆解对于废钢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海洋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主要拆船大国之一,拆船量占全球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中国拆船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会员企业2017年累计拆解国内外废船(商船)超过190艘,近128万轻吨,回收各类废旧金属材料及其他可再生资源100余万吨,节约近500万吨煤和铁矿石资源,减少13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废船资源再利用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痛点

我国拆船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解进口废船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相关行规公约、绿色拆解标准规范已逐步完善,绿色拆解能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骨干拆船企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绿色拆船竞争优势。

然而,社会公众对拆船业的污染环境、“脏乱差”的“刻板印象”仍未改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部分地区存在的违法、非法拆解活动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我们企业附近就有一些从事非法拆解的小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尚不具备拆解资质,硬件设施设备也不符合要求,却明目张胆地进行冲滩式拆解等。附近的居民发现这些企业不时有浓厚的黑烟冒出来,就到相关部门反映举报,这给外界造成了拆船污染严重、脏乱差的负面印象,而通过环评的正规拆船企业也因此受牵连。”江门市中新拆船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焯权告诉记者,非法拆解一直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

非法拆解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败坏环保拆船行业名声,更会带来诸多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问题,成为拆船业的“痛点”;杜绝大量散乱的非法废船交易、拆解行为,成为当前拆船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也让环境保护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感到“头疼”。打击取缔非法拆船厂、规范拆解活动,给相关执法部门带来了挑战。“非法拆解难发现、难管理、难根治,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相关执法部门要清理这些散乱、‘游击式’的违法拆解企业,面临重重困难。”梁焯权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