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长期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和产业研究,完成多项行业重大课题研究,为上级机关和行业提供大量决策支持,发表文章20余篇。

问: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势头明显,这是否意味着海上油气开发将重新活跃,市场将全面复苏?

刘二森:的确,从2017年年中以来,在OPEC以及非OPEC主要产油国协议减产并超额履约、全球经济向好发展、中东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支撑下,油价明显上涨。2017年6月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仅为44美元/桶,今年年初已攀升至71美元/桶,近期,受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等因素推动,油价突破75美元/桶大关,达到2014年年底以来最高水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油价掺杂过多的政治因素,可以说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供需基本面的调整,同时,美国原油增产和出口对油价的下拉作用始终存在,地缘政治诡秘,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后OPEC减产能否持续也打上问号,油价走势以及是油价否能够站稳相对高位,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海上油气开发活跃度由开发成本和油价两方面所决定,目前油价已经脱离极低位区间,近一年多的大幅上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油气公司的投资信心,同时也使得油气公司业绩大幅改善,使其具备了扩大投资的基础和财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海上油气开发成本已得到大幅压缩,压缩幅度达到50%。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活动在增多。以钻井平台新租数量来看,2017年月均数量达到17.8份,较2015年的9.3份和2016年的8.8份翻了一番,2018年以来月均新租数量进一步增至21.3份,海工装备利用率触底反弹,租金也结束了前几年的单边持续下滑,部分装备租金甚至出现一定上扬,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呈现触底企稳态势,正逐步进入下一个上行周期。

问:近年来,受低油价影响,全球海工装备建造商经营接单都遭遇严重困难,现在的市场形势是否意味着装备建造商将很快走出困境?

刘二森:尽管海工装备建造市场的上游市场,也就是运营市场已经呈现出复苏迹象,但是海工装备供应严重过剩的事实不容忽视,全球有超过45%的钻井平台仍在赋闲,近120座钻井平台仍未交付,过剩装备吸收仍需时日。因此,短期内以钻井平台和海工船为主的海工装备新建需求仍将极为有限,“接单难”不可避免,所以说海工装备建造市场全面复苏为时尚早。即使生产平台方面需求较为旺盛,但由于需求总体有限,市场竞争将持续激烈,建造企业在相关项目中的利润空间极窄,甚至有些企业为了拓展业务不惜零利或负利接单。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依然被“交付难”的问题所羁绊,经营和债务压力居高不下,即使能够实现转售,“割肉”也在所难免。因此,短期内建造企业经营仍将面临重重困难,不得不经历“转型”的阵痛。

问: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未来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格外注重?

刘二森: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方向和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即由海工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贴合市场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型和前瞻性装备技术积累和研制应用,优化生产管理,逐步增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在总装建造的基础上,加快提升自主配套能力,发展工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服务业,完善产业链,特别是对于建造企业而言,要摆脱“造壳”的思维,向更具价值和利润空间的“总包+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大型浮式生产平台项目的总包能力,同时要探索和把握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海上老旧油气开发平台退役以及海上大型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等带来的海工装备发展机遇。

来源:中船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