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中国船舶报》发布了一篇题为《比日韩沉5~10%,中国的空船重量为何就是降不下来?》的文章(以下简称《降不下来?》,原文见文末附文)。站在业内的角度来看,这原本是一篇很实在的行业评论文章,谈的也是业内确实存在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不料,经各路媒体不改标题或改标题地转发后,此文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议:有的网友据此唱衰中国造船业,认为中国造船业技术水平不行、“全靠低成本竞争”;有的网友拿日本集装箱船断裂事故论证不应“偷工减料”,认为此文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作为一名船舶行业从业者并且是船舶设计工作者,看到某些断章取义、无端联想的评论,笔者不禁捧腹;而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篡改标题、引导读者往唱衰中国造船业的方向去理解此文,更是让笔者认为有必要发文澄清一二。

  一、降低成本,天经地义

瞧这些标题,改得好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是企业的本能,也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动力。企业依靠低成本竞争,天经地义;不“靠低成本竞争”,难道靠拉关系、走后门去竞争?

企业成本分为很多方面,包括土地成本、物料成本、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等。要降低土地成本,可以把厂区迁离市区、向郊区乃至外地转移;要降低物料成本,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节约物料;要降低融资成本,船舶企业自己说了不算,得要金融行业配合,这点会在后文细讲;至于劳动力成本怎么降,笔者不打算在此文内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要说中国造船业过去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绝不是出在“全靠低成本竞争”,而在于过于依靠较低的人均劳动力成本来实现较低的总劳动力成本。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均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中国造船业迫切需要通过其它手段降低成本。这正是《降不下来?》一文的大背景之一。而在“其它手段”中,《降不下来?》特别强调了通过优化设计来降低空船重量从而降低物料成本,这是很常规的思路,也是中国一些设计能力较强的船舶企业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