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wplgroup.com

近日,由中国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联合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组织的“2018中俄北极联合科学考察”活动在俄罗斯海滨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港正式启航。此次中俄北极联合科考,将进一步加强对北极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助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航行与资源开发变得现实可行,北极地区的海洋环境变化等问题正日益引起全球科学家的重视和关心。对船舶工业特别是船用发动机厂商而言,应该如何应对北极黑碳排放控制问题?《中国船舶报》邀请中船重工第七一四研究所范维、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李守彪阐述他们的观点。

——编者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极航行和资源开发已变得现实可行。然而,北极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对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环境敏感性较强和生态修复能力相对脆弱。为减少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了《极地水域国际运营船舶规则》,并在Ⅰ-B和Ⅱ-B中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分别进行了强制性和建议性规定。其中,值得业界重点关注的是北极黑碳排放控制问题。目前,加拿大、德国、芬兰、挪威、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有关研究项目,并不约而同将其初步研究成果和结论的提交至IMO进行审议,如果未来一旦形成强制要求,将对船舶主机设计和减排控制技术产生新一轮的影响。

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份北极政策文件——《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展现了中国面向全世界开展北极合作、共建北极“冰上丝绸之路”的积极态度。船舶作为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的硬件单元和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满足有关立法要求和应用需求,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以支撑北极经济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航运黑碳对极地的影响

黑碳是含碳燃油不充分燃烧、仅在火焰中而形成的细微黑色颗粒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贡献源。黑碳对环境的最大影响是其存留期间带来的温室效应。黑碳在大气里的寿命大概为 5~12天,但由于其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特别是沉降在冰雪表面时,能够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释放至地表大气,温室效应十分明显。根据国际清洁运输理事会(ICCT)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球航运黑碳排放与燃油使用》,等量的黑碳在极地的温室效应近乎于中纬度地区的5倍。随着全球航运需求的持续增长、北极航线活跃度的不断提升,预计2050年全球船舶黑碳排放量将是2004年的3倍,对极地冰川消融作用尤为突出。

基于全球航运燃油消耗等数据做出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三大主力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的黑碳排放量可达全球的60%,邮轮则是单船平均黑碳排放量最多的船型。以20年为时间单位,以等效CO2排放量为单位进行折算,黑碳占所有航运温室气体CO2等效排放总量的21%;若按100年计算,比例为7%。这一结果说明,由于黑碳在环境中寿命周期短于其他类型温室气体,积累效应较弱,对短期内缓解、改善温室效应贡献度明显。因此,控制和减少船舶黑碳排放是航运业短、中期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有效手段。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