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万吨油轮和2万箱集装箱船在码头上舾装。 彭常青 供图

日前,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其中,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船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同时,该项目还是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入选,进一步推动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智能船厂”的建设工程。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成熟,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带来降本增效的实际商业价值。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包括船舶行业在内的传统领域渗透,将对传统行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船舶行业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也面临着绝大多数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同样的处境。一方面,人工智能将成为船舶行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主要方式,帮助行业更好地优化生产流程、更好地配置整合资源,贯穿制造体系全流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将改变现有的传统制造模式与商业模式,引入外部竞争者,或将改变传统产业格局。

弥补生产效率低下“短板”

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造船效率的普遍低下令行业人士担忧这一地位能否长期保持。近日,中国造船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指导意见出台,目标在5年内接近日韩水平,10年内赶超造船先进国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介绍指导意见时说,从2010年起,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前列。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造船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全员造船效率等效率效益指标与造船强国的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组长林忠钦表示,中国造船效率仅是日韩水平的三分之一。近10年来,中国国内骨干船厂每修正总吨工时平均消耗从44降到30(个别先进企业达到20左右),但与日本的10、韩国的15相比,差距明显。按照业内评估,造船业国际先进水平正在从工业3.0向4.0过渡,而中国国内,大部分船企处于2.0阶段。相对于汽车行业,造船业的自动化水平大为落后。林忠钦说,中国造船业在完成订单、新增订单等方面远超日韩,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中国的优势正在失去,如果不抓紧时间转型升级,过去的优势将改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快发展船舶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国并不是造船强国:数字化工业设计能力严重不足,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撑、工艺信息不完整、三维数字建模不完整;流水线作业方面,日韩可达68%,我国骨干造船才有20%;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集成程度低。同时,金融危机后全球船市低迷、供大于求,我国船舶业面临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寒冬和激烈竞争正“倒逼”我国船舶智能化升级转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