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业解困靠“智慧”

事实上,智能化也是促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全球造船市场需求一直在低位徘徊,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持续存在,国际新造船市场竞争激烈,全球造船产业依然处于调整期。智能化造船应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把‘钥匙’”,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冷单对记者说。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提供的《2018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虽然2018年船舶工业呈现出三大造船指标保持领先、骨干船企竞争力不断提高、过剩产能有效压减、船舶修理业运行良好、新型海工装备快速发展、船配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良好局面。但受世界经济和航运市场复苏动能减弱、新船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融资难、盈利难、接单难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高附加值船型市场竞争力仍需持续提升,船舶行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综合成本高位波动,船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对船舶行业来说,虽然‘去产能’成效初显,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产能过剩并非是短期就能解决的。智能化将会是未来船舶行业的趋势。”中船防务董事长韩广德认为,现在的传统型船也可能会面临改装或淘汰,往环保、节能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一轮的市场需求。

《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也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骨干造船企业建立起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特征的现代总装造船模式,并不同程度开展了智能化转型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我国船舶制造业仍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而且各造船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关键工艺环节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为主,基础数据缺乏积累、信息集成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的司志强认为,我国智能船厂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推广,智能船厂的建设步伐开始逐步加快。现阶段,我国智能船厂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国内船厂生产基础较弱,总体处于工业2.0阶段,在数字化、自动化、精益生产等方面仍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二是推广范围仍有局限,已建成的智能车间和智能生产线较少;三是造船全产业链协同度不高,缺少原材料及配套企业的积极参与;四是尚未构建船舶行业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

据了解,目前我国船舶制造业90%以上的设备制造以人工为主体,基本上没有机器人作业。而在国外,大部分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在韩广德看来,如果实现机械化,就可以将至少大半的人力从焊接、喷漆及打磨中解放出来。

中船经济研究中心有关人士说,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战略关口,造船企业应在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基础上,把握机遇,顺应趋势,主动作为,努力赶超,推动我国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