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研发抢占“智”高点

面对造船业智能化趋势,我国造船业必须在智能制造上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主动权。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智能船舶的研发。2015年年底,38800吨智能船实船建造合同签订,标志着我国首艘智能船舶进入设计建造阶段。

2016年,“智能船舶顶层设计及部分智能系统示范应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立项,示范船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的13500TEU集装箱船。

2017年3月,海航科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CCS)、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美国船级社(ABS)、DNV GL、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无人货物运输船开发联盟”筹建工作。

2018年6月12日,由江南长兴重工为中远海运集团建造的21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中远海运宇宙”轮交付。“中远海运宇宙”轮是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世界最大级别集装箱船。该船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节能环保、高度智能,代表着中国造船的最高水平。

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在上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全面迈入1.0新时代。

“在我国智能造船方面,不能不提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时了解到,多年来,该公司在建设智能化船厂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相继投产,大大改进了生产的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稳定了质量。主要生产车间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生产。自动化生产系统使相应工序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七成左右。在确保作业安全和质量稳定的基础上,将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0—15%,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在船舶性能、生产效率和船舶质量上始终领先于国内主流船厂。

“不过,总体而言我国智能造船的范围依然有限,仅有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等少数几家船厂,仍需加快发展。”冷单说。

智能化造船如何全面“提速”? 冷单认为,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加快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创新,着力攻克区域建造、模块化建造等总装建造关键技术,支撑建立新型建造模式,加快推进现代造船模式。二是加大核心设备研究力度。加大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涂装机器人等新技术中在造船上的应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船用检测设备,推进精益造船。三是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我国船舶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在巩固夯实已有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基础上,以三维设计建模为突破口,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造船软件系统。持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相关软件产品与智能船舶制造装备的融合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船企要借助《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的“东风”, 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着眼长远,体系布局,选择适合发展的路径有序推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重点系统设备研发,提前布局前瞻性技术攻关,加快成熟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补齐技术链与产业链短板;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开放高效、合作共赢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尤其要在核心智能装备开发、智能制造投入和推进路径等方面形成突破,才能真正为船舶制造插上‘智能’的翅膀。”有关专家指出,从智能装备上讲,智能装备供应商必须深入了解船企的工艺流程和效率瓶颈,不断提升设备定制化生产能力和与客户协同开发能力,使装备更具实用性;同时船企也应积极推动设计、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促进适合我国船舶行业的智能装备的研制。从投入上说,应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将成功经验辐射到全行业;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对船舶制造智能生产线推行先建后补等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激发船企创新活力。从实施路径上看,要聚焦船舶制造主要工序,分步建设智能车间,以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为突破点,持续构建更广泛的智能生产线,完成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在船体、管路、平面分段等方面的全面布局,逐步形成完善的船舶智能制造体系。如此,才能在船舶智能制造中抢占制高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