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船舶制造业属于去产能行业,目前情况如何?

任元林:虽然不断有破产和兼并重组,船企数量在减少,但行业内的产能并没有真正减少,因为船舶建造的技术和工艺也在发展成熟,船舶建造的效率被大幅提升了。几年前,扬子江造一条万箱船可能需要两至三年,现在只要12个月。船舶建造的效率提升了,同等规模的产能就被放大了。如果船舶行业没有真正的市场化,有些过剩产能转为储备产能而没法被去除。比如韩国就将一些产能保护起来,因为船舶制造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地缘摩擦将加速洗牌

《财经》:您预计行业复苏的前景如何?

任元林:目前行业复苏的概率不高,现在更多的是处于“L”平稳阶段,而且会持续处于平稳的状态,BDI涨过2000点,也跌不穿1000点。涨不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航运需求带动的传统造船周期被打破。传统造船周期是根据航运周期波动的,航运市场缺船才会有船东下订单造船。

现在船东的身份变成了投资人,甚至是基金等金融机构。国内多家银行的租赁公司都有船舶租赁业务,中船集团旗下也成立了船舶租赁公司。这些船东企业并不按照航运市场波动下订单,而是在通过计算可以获利的时候下订单,并不会等到市场真的反映出实际需求。

这一改变,颠覆了传统的周期,削去了高峰部分。再有就是前面所说的产能并没有减少,没有完全市场化。没有了高峰,低谷也不会更低,因为有价值规律在其中。首先,船舶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仍是世界上最经济的运输方式。船舶制造业是夕阳产业,但不会落山。

只要大海不关门,就有船舶的需求,就有造船人的机会。同时,现在市场上的船舶更新换代频繁,环保和大型化成为趋势,这必然要淘汰很多不经济、不满足新规范的老船,即使这些船的使用寿命还有好几年,也只能提前报废。最后,行业里也在清理一些能力不足、不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船厂。这样的结果就是船舶的建造差价变小了,比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从12000点到600点,BDI在1000点至2000点内波动就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区间。

《财经》:您如何看待船舶制造业的智能化?

任元林:船舶制造业是一个全天候的传统重工产业。如果在比较危险、艰苦的环节上应用智能化,即使成本高一点也是合算的。但一般传统的作业是替代不了的,我们更多的是半自动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比如大规模使用角焊机。我认为目前只是提升了自动化程度,但没有实现智能化。

推进智能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船企用工难。首先,行业里一家船企倒闭,被遣散的工人并没有大量回到其他船企,很多有技术的工人就此从行业里消失了。其次,船舶制造业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年纪大的不能干。我们招工越来越边远化,十年前还是在江苏周边省市招工,现在要去云贵招工。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需要去东南亚招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