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进港的“最后一公里”,无论对于船舶来说,还是对于引航员来说,都是考验:

✦ 对船舶来说,很多碰撞事故都发生在交通繁忙的港口水域,船船碰撞、船和码头碰撞...

✦ 对引航员来说,在登轮引航的过程中,也面临自身安全的问题,尤其是登梯时的坠落事件...

最近,美国纽约新泽西港,就又发生了一起引航员登船引航时的坠亡事件,

接连发生的引航员安全事故,

也让一种称为“活板式”的引航员登离船装置,

成为众矢之的,

甚至遭到美国引航界的强烈抵制...

image.png

“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

先来看看这起事故

据悉,事发当天晚上,一艘油轮入境驶往纽约新泽西港。

约2230时,引航员蒂莫西·穆雷(TimothyM. Murray)欲登上这艘油轮实施引航作业。

不幸的是,在攀登引航梯的过程中,在即将到达船舶舷梯的高空处,Murray坠落了下来,跌落到引航船的甲板上,受伤状况非常严重。

事发后,纽约市消防局和海岸警卫队立即对事故现场作出救援响应。

在这艘引航船快速向史坦顿岛大学北医院的途中,医护人员在船上对引航员Murray实施了心肺复苏术。

但遗憾的是,当到达医院时,被告知引航员Murray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image.png

“非常令人痛惜,引航员Murray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引航员,在纽约新泽西港担任引航员已经有8年多了,他和他的妻子共有5个孩子,这起事故对这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桑迪胡克引航协会一名人员说道。

image.png

针对这起事故,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已经展开调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Murray当时攀登的是“活板式”登离船装置,当攀爬至引航梯顶端,在继续上行过度至舷梯时出现失误,整个人摔落了下来。

“又是‘活板式’引航梯!”

桑迪胡克引航协会方面痛心地表示。

image.png

因为根据桑迪·胡克引航协会方面的信息,这已经是半年多来桑迪·胡克(Sandy Hook)发生的第二起引航员坠亡事故。上一次是2019年12月30日,一名引航员在登上一艘马士基集装箱船时发生的坠亡事故。

且两次事故有两个致命的相似点:

一是,使用的都是“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

二是,两名引航员均在由引航梯向舷梯过度处失足坠梯。

也因此,这种“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被美国引航界强烈抵制。

这次事故发生后,美国约1,200名引航员联合发出呼吁,要求停止使用“活板式”登离船装置,并发出质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指导方针已经明确指出这种形式的登离船装置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为何仍然在普遍使用?

而据了解,在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引航协会就曾针对“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面向所有州的引航当局发出了警告,强调了布置“活板式”登离船装置可能对引航员带来的危险。

那么,此次在引航界成为众矢之的的“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到底为何物?我们来看看

何为“活板式”登离船装置?

这种登离船装置,其梯子包括两段,第一段是引航梯,第二段是舷梯。在引航梯过度到舷梯时,有一个“活板门”,引航员在由引航梯继续上行至舷梯时,需要转动身体穿过这个“活板门”。

image.png

image.png

引航员到达“活板门”

image.png

引航员正在穿过“活板门”

“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对引航员来说有何危险性?

中国引航协会副秘书长陆悦铭表示,自己在引航工作中也曾多次使用过这种“活板式”引航员登离船装置,他认为这种“活板式”设计,可能会使引航员面临至少四方面的不适:

一是,引航梯没有紧贴在船壳上,引航员在引航梯上攀爬时会有晃动,容易出现失足事故;

二是,引航员在由引航梯上行过度至舷梯时,由于前者用引航梯的边索,粗细合适、摩擦力大,而后者舷梯上的金属栏杆/立柱较粗、摩擦力小,引航员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导致抓握不牢;

三是,引航员由引航梯穿过“活板门”转移到舷梯上时,踏板面积相对减小,增加了危险因素;

四是,冬天引航员穿着比较厚时,遇到个大的引航员时“活板门”会显得较小,不方便引航员穿过,也较费力等。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引航员攀爬引航登离船装置时的危险概率。

实际上鉴于近年频繁发生的引航员安全事故,国际海事组织IMO也发布了“引航员登离船装置要求”,我们来看下中国引航协会印制的详细图解。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源:中国引航协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