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航运船队走“红”!江南造船助力
太平洋国际航运公司(PIL)再次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但此次的变化体现在其船体颜色上,而非财务表现。
作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的本土集装箱航运企业,该公司在经历世纪初的重大重组后,于10月15日为其57年发展历程中最为庞大的船舶举行了命名仪式。当天,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为太平船务建造的14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系列船首制船(H2785船)及第二艘船(H2786船)举行双船命名仪式,被分别命名为“KOTA EAGLE(鹰城)”、“KOTA EMERALD(翠城)”。
命名仪式现场,淡马锡控股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长狄澜;太平船务董事会执行主席张松声,首席执行官高瑞泽,首席海事官乔毕盛,中国区董事长罗海锋,上海海事局副局长谢开运,H2785船船长李玉军,H2786船船长阚亮,ABS副总裁保罗·卡拉姆,GTT中国区总经理安南,中国船舶集团经济运行部船舶处处长赵士奇,中船贸易船海业务一部副总经理郑民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鸥,副总经理林青山、胡宏宇等出席仪式。狄澜夫人曾素珊与张松声夫人林秀儿分别担任教母为两艘船命名。
太平船务首席执行官高瑞泽表示,本项目是江南造船与太平船务首次建立新造船业务的合作,系列船首制船高质量高效率的交付,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KOTA EAGLE交付后,将成为太平船务船队中最大的集装箱船,这一规模的扩大将显著提升太平船务的运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该系列船是江南造船为太平船务建造的14000TEU 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共4艘。该批次船型总长335米,型宽51米,是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鲲系列”(KUN-14N)大型集装箱船,是江南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的新型高效、绿色、节能环保的船型。
其选用MARK Ⅲ燃料舱,可同时兼容氨燃料。采用全球新一代智能控制废气再循环(iCER 2.0)系统双燃料主机,可以通过特定算法自动跟踪并动态调整空气和燃气比例,和以往机型相比,气体模式下的甲烷逃逸可降低50%,减少28%以上温室气体排放。
在研发过程中,该船运用高精度CFD技术与AI优化算法,突破传统研发设计手段的限制;基于RFLP研发流程,在三维数字化研发设计平台中进行总体、结构、货物绑扎系统等一体化综合优化布置;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降本增效,充分增加船舶营运的经济效益;采用近似技术和高效全局优化算法,结合船东实际运营工况需求进行主尺度和综合水动力性能优化,绿色动力系统配置优化,达到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营运碳强度(CII)的优化目标。经验证,该型船的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PIL此次推出的新14,000 TEU级船舶“Kota Eagle”与“Kota Emerald”,其船体被赋予了公司所描述的“充满活力”的红色,这一设计旨在更生动地展现PIL“以人为本,热情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精神,也标志着PIL品牌更新进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按照既定计划,该公司旗下的所有船舶将逐步完成从黑色到红色的颜色转换。在PIL宣布采用红色船体作为品牌新形象的同时,业界另一知名红色船体品牌——汉堡南美(Hamburg Süd),已自去年起逐渐退出公众视野。汉堡南美自2017年起便隶属于马士基航运,而后者则选择了统一的淡蓝色作为其全球船队的标志性色彩。
这不仅是PIL重组后订购的首批新船,也是其船队中首次引入LNG双燃料技术的船舶。未来,更多采用该技术的船舶将陆续加入PIL的船队。
据悉,PIL经营一支约100艘集装箱船的船队,为全球90多个国家500多个目的地客户提供航运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聚焦中国、亚洲、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