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美国港口费!多家欧洲船东坚定加码“中国造”船舶
在全球航运业面临新一轮贸易政策风浪的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却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
在中美互征港口费的背景下,众多欧洲航运企业将大规模新造船与二手船投资的筹码,持续加注在技术可靠、交付高效且资产保值能力日益凸显的中国各大船厂。
新船订造市场
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近日,恒力重工新造船业务迎来最新突破,成功与希腊知名船东Eastern Mediterranean及Seanergy成功签订了5艘新造船合同。

卡萨姆型散货船 图源:恒力集团
根据协议,恒力重工将建造4艘卡萨姆型散货船及1艘18万载重吨的好望角型散货船,合同总价值超过15亿元人民币。据悉,这批船舶将采用传统燃料动力,计划于2027年至2028年陆续交付。
据克拉克森数据,截至目前,恒力重工手持订单已达127艘,显示出其在国际船舶市场上强大的吸引力和稳健的生产负荷。
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
挪威航运公司Bruton正将其对超大型油轮(VLCC)市场的坚定看好转化为实质性的船队投资。公司已与江苏新时代造船正式签署新造船协议,确认增订2艘配备脱硫塔的VLCC,并附带2艘同型船的选择权。

此次订购的新船是Bruton此前在该船厂所订船型的“复刻版”,不仅保留了成熟设计带来的可靠性,更关键的是前瞻性地预留了LNG双燃料改装空间。
Bruton首席执行官Gunnar Eliassen此前多次公开强调对VLCC市场长期景气的看好,认为船队老龄化、新船订单有限以及需求端改善将共同推动该板块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此次在中国船厂的大手笔追加订单,正是其将战略判断付诸实践的有力证明。
招商局工业集团
瑞典航运企业Stena Line也持续推进其船队更新战略,与招商局工业集团正式签署建造意向书,计划订造最多6艘新一代“C-Flexer”级货物滚装船。此举不仅是其船队更新计划的关键一步,更深化了与中国顶尖造船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

Stena RoRo滚装船概念图
这批新设计的船舶基于Stena技术成熟的E-Flexer与New Max系列。在载运能力上实现显著飞跃;还配备了适用于未来替代燃料的发动机与混合电池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排放,体现了Stena在减排与能效方面的领先追求。
Stena RoRo首席执行官Per Westling指出,这批船舶是“为当下建造,为未来设计”,彰显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承诺。
此前,“Stena Connecta”轮于10月16日在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命名。这艘New Max型滚装船配备混合推进系统和纳普动力风帆装置,预计可节省高达9%的燃料消耗,可视为此次新船项目的技术先导与能力验证。
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据船舶经纪人透露,希腊航运公司Oceanbulk已与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2艘31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新船预计于2027年至2028年间交付。
该订单标志着,Oceanbulk公司选择以全新的、高效率的船型强势重返集装箱航运领域。这不仅是对未来区域航线集装箱运需求的一种看好,也是为迎接下一轮市场周期所做的前瞻性布局。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希腊传统船东Alberta Shipmanagement正积极调整其船队资产组合,迈出业务多元化的关键一步。近日,该公司已正式在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下单,订造2+2艘1900TEU的支线集装箱船。

建造中的船舶
此举宣告了这家长期专注于散货船与油轮领域的公司,顺应了近期小型集装箱船新造船订单激增的行业浪潮,首次跨界进入集装箱船市场。
二手船交易市场
欧洲船东不仅通过新造船订单为未来市场“筑底”,同样在二手船市场中积极“淘金”。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中国建造的船舶已成为全球航运资产中备受青睐的硬通货。
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独立船东之一的希腊Danaos Corp近期收购了1艘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建造的18.24万载重吨海岬型散货船“Hebei No 1”轮,进一步拓展其散货船队规模。系2024年初以来的首艘海岬型散货船收购。
Danaos于2023年启动散货船业务多元化战略。在初期投资散货船股票后,迅速转向实体船队收购,从国银金租购入了五艘海岬型散货船。2024年2月,Danaos通过二手市场再购五艘海岬型船,使散货船队规模实现翻倍。此后收购活动一度暂停,将重心转向扩张集装箱船队。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比利时船东EBE近期购入1艘2020年建于中国建造的newcastlemax型散货船,不仅是该公司近十年来首次进军大型散货船板块,也是其船队中首艘中国建造的船舶。
公司首席执行官BASILE ALOY表示:“这将是我们首艘中国建造的船舶,但绝不会是最后一艘。”并强调,中国船厂在造船质量与技术工艺上的进步已获得欧洲船东的广泛认同。
欧洲作为全球航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船东对船舶的质量和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并未因短期的政策波动而改变其长期的船队更新与资产配置战略,反而更加聚焦于中国造船业所代表的效率、质量与面向未来的技术准备。
如今,多家欧洲船东接连选择中国船厂,不仅是对“中国制造”硬实力的肯定,也是预示着中国将在全球航运业的绿色与智能化转型中,扮演愈发核心的驱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