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始皇江海巡游促航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位十二年。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他曾先后五次出巡,目的在于“泵强威,服海内”,宣扬统一四海之功德,促进全国范围内建立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准则,巩固并加强其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除第一次实在公元前22年西巡陇西外,第二次至第五次都是巡游海上,即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10年的四次巡游海上。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航海,他的巡游海上加强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在第四次巡游后,为解决北方驻军的粮饷问题,秦始皇发起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漕运,“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在第五次巡游中,秦始皇先后乘船航行于长江与黄海、渤海水域,环航了山东半岛,展示了秦统一中国后的航海实力已相当可观。秦始皇执政时,不但亲自巡察了黄海与渤海沿岸的重要海港,参加了环绕山东半岛的航行,着手组织了北方海区航行活动,而且还积极经略岭南地区,对开发南海的航海事业作了历史性的准备,如开凿灵渠,对发展远洋运输与贸易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秦朝徐福东渡日本辟航路

徐福东渡日本是中日航海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远洋航行活动的光辉序幕。

徐福,生于秦统一中国前的齐国。他以方士为业,对古老的科学技术(医药术、炼丹术、占星术、航海术……)颇有接触与研究。由于秦统一中国之后,他一方面怀有难消的亡国之恨,另一方面又切齿苛政苦役。因而他巧妙地利用秦始皇妄求长生不老的愚昧思想,诈称海中有神山仙岛,假借求灵药为名,征发人员物资,率领3000苦于秦朝暴政统治的青少年,东渡入海远航。在那遥远的古代,在那样相对落后的航海物质、技术条件下,以徐福为代表的中国航海者,不畏艰险、排除万难,长途远航日本,这种勇于探索与开拓的胆略与精神,堪与其后1700余年的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世界性航海伟绩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从这一点来说,徐福应当是中国航海事业的先驱人物,是第一位有姓名见诸史册的航海家。正是他,第一次率领了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向遥远的异域,开辟了中国古代的远洋事业;正是他,第一次带着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和当时东方最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来到昌本,促进日本从绳纹文化的长期缓慢发展中摆脱出来,向着使用金属工具和水稻种植的弥生文化发生了飞跃性的突变,从而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长期友好睦邻关系,铺下了重要的基石。

(三)汉武帝七次巡海固海防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拓型黄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与贸易,积极致力于航海事业。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师,亲自七次巡海航行,并以军事实力扫清发展航海事业的阴力,畅通了沿海全线的海上航路。他在打通沿海航路之后,还曾与秦始皇一样,多次巡游海疆并亲自出海航行。对推动海洋探险与交通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汉武帝七次巡海,不但年距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四月回长安。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顺江而下,然后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山东半岛海港琅邪。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乃祭祀泰山而回。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四)东晋法显天竺求法探险路

法显,俗家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人。由于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开初多赖西域及印度的译经师来华传授经典,因此往往弃文缺篇,释译失旨,使人难觅大义,不得要领。于是,在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慨然以年近花甲之高龄,西行求法。其发足于长安,循河西走廊,度陇山(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过流沙(今甘肃省敦煌西面大沙漠),越葱岭(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及其南北两端附近诸山脉之通称),取道今印度河流域入恒河流域盎游天竺诸域,足迹遍及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等中亚地区。最后,在恒河下游的佛教中心——摩竭提国首都巴连弗邑(今印度比哈尔邦之巴特那)留住三年,学梵书、梵语,抄写经律,获得大量佛教典藏。在学成之后,踏上了航海归国的艰难征程。法显历经3年艰难的航海生涯,终于在412年7月间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著有《法显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远洋航行的纪实性文献,《法显传》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以及亚洲古代航海活动的各个方面(诸如航海工具、航海技术、航海路线、航海贸易、航海港口、航海地理、航海水文、航海气象、航海生活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价值。

(五)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文化

鉴真,(公元688~763年),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俗姓淳于,为唐代著名高僧。自公元743起,至754年止,鉴真在11年内先后6次东渡日本,历尽苦难,备受艰辛,终以非凡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宏伟的夙愿,在中日两国友好的航海交往史上留下了永世不灭的千古美谈。

在鉴赵圆寂后16年,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即淡海三船)受鉴真弟子思托等委托,写下了中日古代文化史上的光辉名篇——《唐大和上东征传》。这本著作生动地记叙了鉴真的光辉一生,其中关于他6次东渡的描述,非但使人们看到了这位传奇式人物矢志以求的坎坷生涯,对于研究唐代对日本的海外交通政策,唐代中日双方的造船术与航海术的发展水平与曲折变化,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材料。

(六)宋代徐兢奉使高丽睦邻邦

徐兢,是北宋著名的航海活动家,官拜奉议郎、提辖。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春三月,宋徽宗拟遗给事中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出使高丽,徐兢随使而行。九月,惊悉高丽国王俣去世,由王子登位,即委任徐兢等一行兼作吊丧与贺喜的特使,于次年五月十六日由明州登舟启碇。徐兢一行的远航船队,由两艘神舟与六艘客舟组成,规模相当可观,其驶往高丽的航程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归国后,徐兢撰写了一部航海纪实性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此书不仅生动地显示了古代中朝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为研究古代高丽的城邑、山川、风俗、典章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具体地描述了宋代先进的航海工具、航海技术以及航海路线和航海考察活动,是12世纪中国航海的百科全书。其中特别是关于指南针的应用及海图测绘记录,已成为中外航海史籍中的珍品。

(七)元代北洋漕运的主要航海人物

北洋漕运是元代国内航海活动中的重大事件。所谓北洋,泛指长江口以北的东海,黄海和渤海水域。通过海道运输粮食,可溯至秦代之“输将(指粮食等类物资)起海上而来”;其后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征辽东与高丽时,所需军粮亦多由登、莱或长江下游入海而运至河北及辽东。

北洋漕运航路自朱清、张瑄首航开辟后,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在元代航海者的长期实践与顽强探索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改进而渐成熟。在元代北洋漕运中,涌现出一些对航运的组织、航路的开辟与改进作出了各自贡献的人物。他们之中,前期与中期主要是朱清、张瑄与殷明略,后期主要是方国珍与张士诚。

(八)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结邦交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驱者。他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作三宝),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和代村。

郑和船队是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历时28年,组织规模空前的远航船队,七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等三十多余国。

郑和船队下西洋其主要航线达42条之多,其航线最西到达赤道南面的非洲东海岸麻林,即今日坦桑尼亚的马林迪,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最南端到达东南亚的爪哇;最北到达红海沿岸的天方,即今日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郑和七下西洋总计航程16万海里,合29.6万公里,其航海跨度:东经29度—123度,北纬32度至南纬8度。由此可见,郑和七下西洋是在一个十分广阔的海域内进行的航海活动,在15世纪初期进行如此大规模远航,不能不说是世界航海史奇迹。

郑和下西洋活动的主要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军事上,维护了海洋安全,稳定了边境和周边环境;在政治上,发展了睦邻友好、和平外交政策,与亚非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在文化上,传播了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在航海上,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完善了印度洋航路;在经济上,引发了海上贸易新高潮;在科学技术上,完善了古代航海技术,创造了远洋医学保障方法,还首创了海洋调查先例,开展了生物考察,丰富了我国生物资源宝库。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