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古港【史略】

海门港:

潮阳最大的古港

海门素有“洋海之门”之美誉,是潮阳的海上门户,水域面积4.3万平方公里,可容纳商渔船近千艘,是潮阳最大的古港,广东三大渔港之一,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航线。

早在宋代,这里便有渔舟集结,又是通商口岸,货运直通新会、斗门一带,水运和渔业都有所发展。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守御千户所,建筑所城。

清康熙三年(1664)设水师海门营,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海门港与香港、澳门、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都有频繁的通商贸易,至民国30年(1941)有民船约200艘与香港通航贸易。

清光绪九年(1883),海门天后太宫左侧修建晴波塔,也成为海门港重要的导航灯塔。2000年海门港还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沿海重要港口。

后溪港:

潮阳最古老的港口

后溪港又称后溪渡,位于潮阳城区北部,由后溪小河外延至汕头海湾,对内连接护城河。

据载,唐德宗年间(780~805)潮州刺史洪大丁任满后定居于潮阳,在潮阳购置木舟,并在后溪兴建码头运载货物,与潮州境内各县通商,潮阳水上航运逐步兴起。韩愈刺潮后二度至此,使得后溪渡名声大噪,后人为纪念韩愈潮阳之行,在后溪港附近立韩愈塑像并建有“韩愈渡江亭”。可见,后溪港自古就是潮汕重要的水运口岸之一。

另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磊口山……为海洋之门,其下为马耳港,潮揭之水咸会于牛田洋入于海。凡商船入潮阳达濠、后溪诸港,俱由此经过。”可见古时后溪港之繁忙,从这里出发的航运对内可达潮州、揭阳、梅州等地,对外可达福建、浙江等省。

到清朝末年,后溪港开始有了小火轮来往贸易,并设码头供客轮停靠,航运发达,是潮汕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更是潮阳悠久水运贸易历史的最好见证。

隆津港:

红头船重要聚集地

红头船是古代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大多数潮籍华侨就是乘坐红头船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红头船曾经是潮汕人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更是潮汕地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印证。

潮阳隆津港,俗称龙井渡头,是潮阳早期的主要商港之一,近年来在古渡头发现五块清代禁示碑,从碑文看出这里原来是清代红头船聚集的地方。乾隆四十九年(1784)所立《廉明县主毛太老爷牌示》碑提到“潮邑地居滨海,所有山海出产货物皆由船只装各省出售”,据说古时曾有一次前往琉球国贸易的红头船就达21艘,水手1300名,可见当时商贸之盛。

同时,清代红头船也在此出入载客,通往南洋、港澳等地,潮阳人出海谋生也就是从这里始发。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潮剧《龙井渡头》是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而作,其内容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潮阳龙井渡的热闹,印证了隆津港曾为古时潮阳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关埠港:

古时潮州三埠之一

关埠、达埠(今达濠)与庵埠统称为古代潮州三埠(埠即为集市),属河口港,是榕江水上运输枢纽,是古代潮州重要商埠之一。据史料记载:“宋代关埠水运,达邑城、桑田,日可往返。”

清末,邑人萧鸣琴在关埠港建立创设潮揭轮船公司,是当时广东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人货皆由电船运输,关埠港口年吞吐量近万吨,客运量逾10万人次,关埠港一派繁荣。

民国初,邑人陈坚夫又扩建关埠港码头,增购电船24艘,货物可运至汕头转运香港、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等地,各地销往榕江、练江平原各乡镇的工业品及建筑材料,也多数在关埠港上水,关埠成了万商云集的乡村商埠。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