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撤侨第一船、中远先驱光华轮
光华轮于当天到达目的港——印尼雅加达后,在这里迎接她的却不是鲜花和彩带,而是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军警。他们设置重重防线把船与印尼居民、华侨隔开。尽管如此,也阻挡不住华侨的爱国热忱。印尼难侨在我国驻印尼使馆和侨团组织下依次登船。一上舷梯,他们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积郁多时的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他们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振臂高呼“祖国万岁!”。有三位难侨一上船就来到国旗下,向五星红旗深深鞠了三躬。年轻的华侨学子,高唱着《海外的孤儿有了娘》回国继续学业。在船上举行的文艺晚会上,难侨们含着眼泪,用带着浓重土音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当时,还有一位年近七十的难侨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一套山东拳术,他说:“这回可回到自己的家了。自己一高兴,人也变得年轻了。”看到难侨们回归祖国怀抱时的喜悦之情,船员们都深感欣慰,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周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听到祖国派船接侨,执意要到船上去。她在亲属的搀扶下,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棉兰来到雅加达。警察不让她登船,她就雇了小艇绕着在锚地抛锚的光华轮转了三圈,边绕边用手抚摸船壳,泪流满面地喃喃自语:“我虽然见不到祖国的故土,但我摸到了祖国驶来的第一艘巨轮!”
1961年5月17日,光华轮将第一批归侨577人安全运抵了黄埔港,光荣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周总理“旗开得胜,万无一失”的要求。接下来的第二、三航次去了棉兰,每次接侨五六百人,回程港是广东湛江。最后一次是1961年10月6日到雅加达和勿里洞(Bilitong)接侨,在海上遇强台风,10月16日才到达广州黄埔港。当时有一勿里洞孕妇在船上分娩,生了一个女婴,取名“浪花”。整个印尼接侨工作至1961年10月17日结束,共分五次,接回侨胞两千多人。
1961年12月31日,光华轮首航也门荷台达(Hodeida),接运中国援也筑路工程技术人员及设备回国。这是中国商船首次执行援外运输任务,也开辟了至红海的西北航线,
20世纪60年代初,印尼总统苏加诺开始实施反帝、联共、联华政策,印尼和中国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
从1962年起,光华轮承担建国后首次经营远洋客货班轮的业务,以不定期的客货班次运营东南亚商业航线。
1962年10月的对印自卫还击战后,恼羞成怒的印度政府开始制造一系列恶劣的排华事件,疯狂迫害华人华侨。1963年4月,光华轮首航印度马德拉斯接侨,同时也开辟了南亚航线。4月27日、6月7日、8月12日,连续三批受迫害的数千华侨乘 "光华轮"、"新华轮"抵达广东湛江港,这些难侨非常感谢祖国政府的关怀,一登上国土便声泪俱下地愤怒控诉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残酷迫害。
1963年,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前往雅加达参加第一届新生力量运动会,贺龙元帅亲往观礼。1963年10月22日,光华轮从广州黄埔码头启航,运送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共666人。为了让运动员们能够在船上坚持训练,船员们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除把救生艇甲板辟作运动场外,还在三舱舱盖板上面搭起支架,用盖舱口的帆布做成游泳池。台湾方面曾扬言要击沉代表团乘坐的光华轮,南海舰队方面派出南宁号护卫舰(修复的二战日制丙型海防舰)为首的护航编队,出色地完成了远洋护航任务,保护了国威,展示了海军军威。这也是人民海军第一次执行海外护航任务。10月29日,光华轮安全到达雅加达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 Priok)港,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码头上的军乐队奏起迎宾曲,数百印尼青年齐唱《社会主义好》,一时盛况空前。
1965年8月26日,光华轮从雅加达起航,最后一次执行到黄埔港的商业航行。当时越南战争已经升级,美军的航母舰载机经常抵近光华轮进行侦察。它们贴着海平面超低空飞行,到船跟前突然拉起,几乎擦着栏杆飞过(估计前面的那两张照片就是这样拍下来的)。当时还发生了一起精神病患者(回国治病的华侨商人)晚上跳海自杀事件,光华轮立刻鸣笛告警减速原地转圈,船员们勇敢地在恶浪中放下救生艇搜救,但终究什么也没发现。旅客们倒是度过了一个惊魂之夜。
印尼左翼力量蓬勃发展,但与极端反共的军人集团和右翼势力的矛盾日趋尖锐,1965年终于发生了“930事件”。以苏哈托为首的右翼军人篡取了印尼政权,在美国协助下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华侨。中国派出南宁舰前往表威和护卫光华轮撤侨,成为人民海军在海外展示力量的第一次。1966年6月起,袁庚作为接侨总负责人兼光华轮党委书记,往返印尼接侨。我国外交人员与印尼当局反复交涉斗争,克服重重障碍,让被掠夺得一无所有的难侨成功上船。至1967年5月13日,光华轮运载第四批难侨抵达广州黄埔港(一说湛江,待考)。至此,光华轮的印尼撤侨行动告一段落。
光华轮先后13次到印尼接运华侨,3次到印度接侨,让大批华侨回到了祖国亲人的怀抱。
自接船起,光华轮就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他们十分关心光华轮和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陈毅、叶剑英、邓子恢等都上过光华轮视察工作,陈毅副总理还特意为其填词一首《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喜欢,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
1971年,已41岁的光华轮还前往坦桑尼亚,运送我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1971年后,她又多次担负沿海客运、军运任务(陈宏泽船长运送复员战士入海口秀英港的技术至今令人称道)。再往后,她成为训练船,为培养我国年轻一代远洋船员而发挥余热。
1975年7月8日,光华轮结束了它驰骋碧海45年的职业生涯,正式退役。船员们最后一次穿过她老旧的船舱,最后一次踏上她锈迹斑驳的甲板,挥手告别这位伴随他们征战碧海的老兵。1992年,光华轮被拆卸解体。光华轮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她培养出来的船员后来成为中远集团的骨干力量。光华轮形成的“忠于祖国、热爱远洋、艰苦奋斗、遵守纪律”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企业精神铸就了中远集团文明的本色,并伴随中远发展,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说,光华轮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写照,被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