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技术

  被其他国家借鉴

水密隔舱是一个造船业的专有名词。

在展示馆,我们看到了它的核心技术: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捻缝等核心技艺,安装隔舱板,使舱与舱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如果一舱受到损坏,其他舱不致进水,既保证了船只和货物的安全,又便于修复,还增强了船体抗侧向水压的能力。

“这是桐油灰和麻丝,船板和船板之间有缝,就用这个填充。印度人用绳子绑着填充,但漏水;欧洲人用柏油水密,一旦着火,烧得特别快。”周海斌说。

这项复杂的技艺,是中国造船工匠对世界船舶制造的重大贡献。福船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

1795年,英国海军总工程师塞缪尔·本瑟姆,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他在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那样”。

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191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也建有水密隔舱。但为什么还是沉了?

它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但这些水密隔舱并没有延伸得很高。

听起来有点专业,周海斌解释了一下,也就是说,泰坦尼克的水密隔舱没有学到位,没能充分隔水,当前五个隔水舱进水后,就迅速向后面漫延。虽然如此,不完备的水密隔舱还是为泰坦尼克号多争取了2小时40分钟,使700多人幸免于难。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