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作成工艺品的沙船。

历史上沙船繁盛的景象。

沙船曾长期航行在南北洋航线上。

上海的沙船运输与商船会馆。

炮台湾的沙船船骸。

一条碎石板铺成的小路曾经记录了上海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

6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港滴水湖畔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展馆内看到,一艘“沙船”模型吸引了大量参观的群众驻足欣赏,仿佛这条古老的船劈波斩浪,正要“驶”向远方。

沙船,是从古代江南众多船型中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是江南一带造船技术不断改进的结果,更是南方粮食、棉布、茶叶、瓷器等货物北运,北方豆麦、油饼、杂粮、桃枣南运而造就的市场经济推动的产物。沙船业的发展孕育了一代新的“船商”,并从运输业中培育了最早的行业组织――商船会馆。会馆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沙船运输业的发达。

沙船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它推动了近代上海商业金融、航运业及港口贸易的发展,沙船的跌宕沉浮中见证着上海海商发展的历史。

令人称奇的沙船工艺

沙船是中国古代的四大船种之一。从南到北,四大船种包括广东广西的广船,福建的福船,浙江的浙船,江苏的沙船。其中,沙船的活动地域最广。

那么,沙船的技术中有哪些是对中国以及世界的航运技术作出贡献的呢?

中国古代有一种造船技术,现在人们把它称为“水密隔舱”,大约发明于唐代。当时,中国的船和国外的不一样,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这种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有一个特点,如果有一个舱漏水了,没问题,把舱里的东西搬一搬,船舱修好后,船可以继续行驶,具有良好的抗沉性能。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有水密隔舱。

沙船上还有一种技术叫减摇龙骨,也叫做梗水木,其作用是减轻船体摇摆,加强航行的稳定性。船的颠簸最危险的是横摇,超过一定角度就会翻船。中国的帆船上有一种减摇装置,就是减摇龙骨,这种装置对减少船舶的横摇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外国船只安装减摇龙骨始于19世纪前25年内,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此外,沙船上的摇橹效率也很高。古代人讲“一橹顶三桨”。古代中国人看到鱼在水里游,所以创造了橹。橹是中国船的特点,外国船没有橹,后来有人从中国的橹得到启发,发明了螺旋桨。沙船很大,船有十根橹,甚至二十根橹,这使得船前进的速度很快。

沙船利用风的技术也达到了极致,不仅能够利用顺风,还能够利用侧风。沙船上的帆可以组合起来,利用侧风前进,甚至对面来的偏风也能予以利用。当时上海到北方的航线就是利用春天开始刮南风进行的,基本上一年跑两次,最多跑三次,冬天就歇息了,因为冬天刮北风,风大浪急比较危险。

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介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沙船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它对于中国的航运和世界的航运技术都有很大的贡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