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曙光

中国问鼎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三级跳,在1995年完成了第二步。1995年,船舶总公司共承接船舶订单246万吨,98%都是出口船,其中完工量达到118.4万吨,出口创汇11.7亿美元。我国首次超过实力雄厚的德国,成为继日本、韩国两大造船国家之后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主管外贸出口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兴奋的指出,“现在,我们唯一能够称得上出口产品的就是造船。要把造船行业进一步推动成为一个更大的出口产业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进入新世纪,国际航运业再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周期。新世纪的中国造船业,几乎每一年都在刷新着数字的记录。这些拔锚出海的新船,让中国真正从一个陆地大国,变成一个海洋大国。

200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000万DWT。

2005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DWT,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DWT,手持船舶订单3969万DWT,承接新船订单当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07年,我国船舶制造新接订单9800多万DWT,居世界第一位。手持订单15800多万DWT,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2881万DWT、承接新船订单5818万DWT、手持船舶订单超过2亿DWT,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29.5%、37.7%和35.5%,三大指标已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120.5万DWT,新接订单5845.9万DWT,手持订单19291.5万DWT,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1.9%、48.5%、40.8%,造船三大指标第一次全面位居世界第一。

“天帮忙,人争气”,造船人这样形容这段时期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节节攀高的数字背后,不仅要得益于全球航运业的回暖,也源于前十年不断积累的造船能力。

1994年,大连造船厂30万吨级的船坞主体交工,让中国从此具备了建造10万吨以上级大船的能力。这座位于香炉礁的大坞内,安装着自重7000余吨,高度120米,跨度200余米的龙门吊,被当时的媒体誉为“神州第一吊”。

这仅仅是大规模建设的开始。随后相继落成的沪东船厂10万吨级浮船坞,文冲船厂15万吨级的修船坞,渤海重工15万吨级船台,中远川崎20万吨级船坞,一直到2003年10月18日竣工验收的外高桥船厂。中国从南到北1.8万公里的海岸线,宛如一张拉满的弓,扣满了瞄向蓝色海洋,蓄势待发的箭。

21世纪初的造船业,随着大规模造船能力的成型,从船舶设计、船舶修理、配套产业到船运服务、海上物流,均成为当时大资本们追捧的“风口”。从老牌央企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远集团、中航工业,到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的民间资本,诸多资本财团的蜂拥而至,也为2009年以后的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

2002年,中国海军"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首次通过了巴拿马运河,横跨大西洋,顺利完成了中国海军舰队的第一次环球之旅。

这艘“青岛”号,是052型驱逐舰的二号舰,与前一代051型完全以苏联56型驱逐舰为基础仿制不同,这艘舰的国产化率大大提高。其上的舰载武器系统也大面积实现了国产化。

这次环球航行也给中国军舰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做了一次品牌公关。当年凭借价廉物美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军舰,因为大部分都是国外技术的拼凑,客户越用越觉得别扭,以至于后续维护升级的时候,还是得从国外买系统,仔细算下来,还不如直接买国外的军舰划算。这样的尴尬情况也导致了此后若干年,中国的军舰出口,尤其是主力战舰出口都陷入停滞。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军舰出口再一次迎来春天,这一轮的爆发是从2005年出口巴基斯坦的F22P开始的。从这一批F22P开始,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不再是各国系统的大集合了。此后,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开始不断推出各种新型的主战船只,几乎每一次防务展,都会拿出各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舰。

2001年4月2日,第一次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被媒体认为这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从生产设计、工程管理到生产体系的改造,中国船舶工业在适应——引进——消化——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套适用于国情的完整造船工业体系。

世纪初的中国造船业,在这个完整工业体系的护航下,一路高歌猛进。中国造船业的异军突起,也正式宣告世界造船业的中心,从西半球转移到东半球。

伴随造船中心转移的,还有世界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东移。上海,这座蓄积了中国经济发展无限潜能的城市,正在一艘艘万吨巨轮出港的汽笛声中,往国际金融中心大步迈进。

2005年6月3日,位于上海市崇明县长兴岛东南端的长兴造船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成为新世纪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造船基地。经过3年建设,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也宣告着国内最大最先进造船厂投入运营。同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顺利开港,成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深水港。这个首次建设在微小岛上的深水港,成为日后中国发展上海自贸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依仗。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上海,正在新世纪的号角声中复位自己的角色,引领中国这艘巨轮开启新的航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