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乘风破浪

中国船舶工业四十年的精彩故事,三天三夜也无法讲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浦西园区的中国船舶馆,吸引了超过500万名游客。[8]展馆总体呈长方形,增添了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又似龙的脊梁,象征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坚强精神。世博会结束后,船舶馆被永久保留,改建成中国船舶博览馆。

这个由旧厂房重新设计和改造的中国船舶馆,正是153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所在。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创了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先河。153年来,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而来的江南造船厂,见证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革,也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步步蹒跚到飞速成长的蜕变。

若是李鸿章能活到今日,亲眼见证今天中国的造船业,不知他将作何感想?

1997年2月13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一任董事长柴树藩,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溘然长逝。按照柴树藩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海边列队,为这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船舶工业发展贡献一生的老人送行。

仅仅一周后,另一位老人的离世,震撼了整个中国。这位当初果断“赶船下海”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样要求将骨灰撒入大海。

大海,是这位世纪伟人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最终归宿。1922年,18岁的邓小平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从此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远渡重洋和革命风雨的磨难经历,铸就了这位老人在关键时刻的清醒头脑和非凡决断力。发生在文革期间著名的“风庆轮事件”,当全国人民在为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海而陶醉时,邓小平却对四人帮冷静地说,“才1万吨的船吹什么牛,1920年我去法国的时候,就坐5万吨的外国邮船。”

时隔四十多年,中国能建造的早已不止是万吨巨轮。中国,这艘搭载13亿人的巨轮,一直在改革开放的惊涛骇浪中穿行向前,沿着总设计师当年指引的航向一路乘风破浪。老一辈革命家的骨灰洒向大海,却为后辈们铺平了通往世界的航路。一个民族,几个世纪的航海梦,还将继续穿越峡谷海沟,驶向更远的大洋深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