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7月,火热的建设。同样的时节,同样的建设场景,不同的是,时间已走过一年。

  2010年的7月,记者再次走进滨城人们习惯性称之为“船园”的船舶产业园区。

  当采访车从东宝、顺达、新宇、泽洋等企业外缓缓驶过,映入眼帘的,还是停靠在厂内厂外的一排排的带着铁锈的庞大的船体分段;冲击耳膜的,还是工人们手持焊枪焊接钢管时发出的“哧哧”声。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国家战略后,我市的“一线八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园区建设日新月异。船园的变化又在哪里呢?

  记者低头翻看拿在手中的一份资料。这是一份刚刚出炉的船园2010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截至目前,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总数达到11个,协议总投资额73亿元。”记者回忆起,去年6月中旬到船园采访,那时有7家企业入驻园区。相比于“一线八区”的其它区,新增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企业入驻的成绩,船园的这份成绩单似乎显得“轻”了些。

  但是,当与园区人深入接触之后,记者发现,在船园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中。而今日的船园,已不是一年前的船园。

  透过一个个的表象,一个立体的全新的船园逐渐在记者的脑海中呈现,它睿智,沉稳,朝气蓬勃,给人信心与力量。

  更名,定位高端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园区人首先思考的是,园区建设如何与‘国家战略’相匹配?”7月23日,凝视着摆放在办公桌上的一张张桌面大小的规划图,略微思考后,船园管委会负责人以一句自问开始了与记者的对话。“既是国家战略,园区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就该有更高的高度,要站到全国甚至世界的高度,所选定的产业,应是未来经济的增长极、爆发点。”

  金融危机的冲击,让2009年的全球船舶市场都不尽人意。国内很多与船相关的园区、企业都在思考,5年、10年、20年后,依旧坚挺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船园人也在思考。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让船园人高度关注“海洋工程装备”。因为其中重点提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带动性的鲜明特征,以及技术门槛高、资金密集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基本特点,是高端制造业的典型代表。

  “随着全球石油天然气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陆地资源开采的难度日益加大,广阔的海洋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新的增长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着力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当时全球的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还集中在新加坡、韩国、美国及欧洲等国家,但中国已开始发力,从南至北出现四个重要的海工装备制造区域,渤海湾的大连-天津区域就是其一。

  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除园区处于海工渤海区域带上的区位优势外,船园还因背靠渤船重工而具备难得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而且入园的船舶修造和配套企业,也会成为其的“左膀右臂”。

  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一负责人透露,“海洋工程设备将进入十二五专项规划中的新兴产业一列。”这更坚定了船园建设者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主体规划产业的决定和信心。

  2010年5月,船园提出建议,更名为葫芦岛海洋工程工业区,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为新的产业定位。配合园区的产业规划思路,船园对园区总体规划也进行了调整,把B区合并到A区,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开发建设重点,同时开始规划建设C区,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调整至18平方公里。

  从“船舶产业园”到“海洋工程工业区”,从表面看,是园区名字的变更。但从本质上看,是船园捕捉市场信息,应对市场变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调整。较之先前,它的定位更高端,它的发展空间更广阔,它的未来更光明。

  调业,多元发展

  7月29日下午,葫芦岛顺达船舶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分段制造厂房的隔壁,几名工人正站在三四米高的庞然大物——龙门铣镗床上,手持焊枪熟练地忙碌着。他们正在加工的物件,跟隔壁分段制造厂房里的工人们加工的船体分段“长得”没有一点儿相象的地方。

  在厂房一侧的墙上,贴着几十张各种安全检测仪的照片。仔细一看,记者发现,工人们加工的物件,就跟其中的一张类似。“对,他们加工的是安全检测仪。”公司副总经理杨建国大声地在记者耳边喊道。他又指着厂房地上的几个钉好的大木箱子告诉记者,那些是6月底就加工好包装好的安全检测仪,随时都可以通过水路发给订货方了。

  2006年注册的葫芦岛顺达船舶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民营企业,船园里的“元老”。当年10月投资建设,2008年7月建成投产,加工制造船舶分段,是渤船重工分段产品的重要生产商,与渤船重工的订单签至2012年。

  2009年,顺达加工制造分段289个,完成税收5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顺达已完成分段130个。“按照现在的生产任务和速度,全年超过去年,没什么问题。”

  尽管船舶分段生产任务饱满,但顺达还是不满足现状。“我们一直努力尝试非船领域的生产,让企业实现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去年,我们从清华同方争取到试做高科技产品——安全检测仪的机会,此前,他们有五六家稳定的合作伙伴。当我们把2套成品摆到他们面前时,从质量到成本,都非常令他们满意。于是今年,他们将我们列为正式的合作伙伴,并陆续将9台安全检测仪加工单签给了我们。”

  站在公司露天的半成品厂区旁,杨建国遥指着厂区后方一片正在建设中的钢铁厂房说,那是顺达的二期项目,投资超过5000万元,“用来加工船舶的浆舵系”,是顺达船舶产业中的另一分支。

  在辽宁东宝集团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匆匆从工作现场赶回办公室的船厂经理董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全球船舶市场发展放缓的情况下,东宝在船园的投资“没有放缓”。他告诉记者,他们集团的董事长,成天地守在码头和船台建设现场,督工监工,为的就是让企业早日变“大”变“壮”,实现从船舶配套到船舶制造的飞跃。

  记者从船园了解到,在已签约的11个企业中,有7家是船舶配套企业,3家是修造船企业,1家是海洋工程制造企业,而重点在谈项目中,多是海洋工程制造类企业,船园产业集聚的多元化发展已初步成形。

  择商,链群集结

  “截至目前,船园建成投产项目有4个,均为船配项目,分别是:泽洋公司、顺达公司、新宇公司一期、华越配套公司;

  在建项目7个,其中渤海船用配套厂船配项目、东宝造船公司造船项目、海通公司船用电气项目等3个项目部分投产;华越重工海洋工程、渤船气体、特种船制造、新宇公司二期水工大件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

  新签约项目1个,为乾海石化公司船用燃油项目。”

  尽管对其中的专业词语一知半解,但记者还是从船园提供的一份材料的字面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船园的签约项目全部与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相关,无杂类。

  这是船园“择商选商”的结果。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国家战略之后,船园更严格地执行着“择商选商”的招商引资原则,大力引进船舶产业和海工装备产业,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的船舶产业和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到相关产业发达的国家去择商。

  今年4月,为把择商选商触角有针对性地向海外延伸,船园特在世界海工产品生产、制造和技术研发强国——新加坡设立招商引资联络处,聘请当地海工行业业内人士为管理人员,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及参展、参会等形式宣传船园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发展态势,为外商、华侨和驻地客商来船园投资兴业牵线搭桥。

  今年,船园还抓住公务员国际交流的机遇,将园区的招商干部派往韩国,开始长期的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派出小分队到国内重点地区去选商。

  “广州航海仪器厂有限公司,与渤船重工有着多年的业务往来,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在船舶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销售额不降反增。该公司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和辽宁规划建设造船大省感兴趣,有跟踪价值。”

  广州市粤新船业有限公司,有10年做海洋工程的经验,年销售额达到了几十个亿人民币。金融危机前,企业老总曾有意向外扩张,考察过大连、上海等地。但受经济衰退影响,停止了扩张。应该作为重点的跟踪对象。”

  很多这样的记录,从小分队队员的选商日志本上,“跳到”船园的选商计划表上。一年来,船园以小分队形式对广东、湖北、重庆、河北、山东、上海等省市的200多个船舶修造配套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上门挑选。

  目前在谈的4个重点项目,还有今年下半年重点推进的10余个新项目,“都是我们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船园招商局负责同志说,这些项目完全符合船园的“抢占高端市场,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产业项目”的“框框”。

  今天的船园,尽管离建成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船舶修造配套产业集群地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他步履坚定,信心十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