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网站上海10月22日电 题:忠诚写在海天间——写在我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退出海上测控舞台之际

  记者 张晓祺通讯员 周学军 陈国玲

  上海,长兴岛码头,秋风瑟瑟。

  今天,我国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一号船,在圆满完成32年海上测控任务后,回到其诞生地——江南造船集团。

  船头,飘扬了32年的五星红旗依旧迎风猎猎飘扬。船上,工作了32年的雷达天线已进入锁定状态。

  挥手,拍照,说不完的留恋,道不尽的不舍……捐赠仪式现场,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血气方刚的青年,曾经在远望一号船工作过的几代“远望人”整齐列队,与自己的“亲密战友”依依惜别。

  “呜——”32秒的汽笛长鸣,震出了“远望人”晶莹的泪花。

  追忆,含泪深情追忆。汽笛声中,共和国迈出蹈海探天的蹒跚步履——

  远望一号船首任船长臧发惠回忆,32年前,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是一片空白。向大洋深处开辟航线,既无古人可效法,又无经验可借鉴。1977年8月31日,远望一号船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次年下水,以毛泽东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撰写的七律诗《远望》命名。

  “远望一号船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回忆起那段历史,臧发惠感慨不已。

  追忆,含泪深情追忆。汽笛声中,远望船留下征战大洋的辉煌史诗——

  “航天测控是一项神圣事业,它承载着大国崛起的尊严,担当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远洋测控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它需要在地球转动、海水涌动、船体晃动、天线摆动的复杂条件下,对高速移动的航天器进行跟踪测控,难度远远高于陆地。” 远望一号船首任总工程师陈道桂告诉记者。

  这位在船上工作了22年的老人动情地说:“远望一号船从诞生那一天起,注定要与蓝天碧海为伴,与艰难困苦为伍。32年来,它始终瞄准世界航天技术前沿,先后攻克稳定跟踪、船姿船位、精确校标等一系列科技难关,经受住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实现一次次历史性的跨越,合奏出‘千人一面旗,万人一杆枪’的动人乐章。”

  追忆,含泪深情追忆。汽笛声中,远望人书写赤胆忠诚的家国情怀——

  凝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远望一号船首任党委副书记吴昌孝,缓缓从轮椅上站立起来,神情凝重。老人和他的儿子,两代人都把自己的宝贵青春,镌刻在远望一号船这片流动的国土上。

  科技人员王海鹏,为参加任务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年仅28岁就走到生命的终点。临终前,面对钟爱的航天远洋测控事业,他请求医生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再延长一些。他说:“如果能够亲眼看到祖国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此生无憾……”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从迈向深蓝的首次战斗开始,一颗精神种子就在“远望人”心底生根发芽,这就是“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党委书记丁兴农说,32年来,为了民族的飞天梦想,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们的“远望人”一次次扬帆远航,一次次战风斗浪,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从中华大地升起的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提供了优良的测控支持,把光荣镌刻在九天之上,把忠诚洒遍了浩瀚大洋。

  “呜——”32秒的汽笛长鸣嘎然而止。记者抬眼望去,远望一号船舷上方,写有“峥嵘岁月,追星揽箭,铸就海天不朽丰碑;盛世今朝,荣归故里,再谱爱国崭新篇章”的标语格外醒目。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费加兵对记者说:“不朽的丰碑永远会被铭记,光荣的航程仍然会被延续。如今,我们国家的远望号测量船已发展到第三代,今年10月1日,远望三号船、远望五号船、远望六号船在太平洋联袂牵引‘嫦娥二号’成功奔月。目前,这3艘船依然劈波斩浪征战在各自的航程上!”

  此刻,记者耳畔响起《祖国不会忘记》的激昂旋律——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队伍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