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巨头布局海工装备幕后“暗战”技术人才
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华重工、中船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加快海工装备市场布局。
海洋工程装备业需要较高技术支持,在利润悬殊的背后是核心技术人才的“暗战”:2004年,恒盛地产董事长张志熔从国企中船集团挖走陈强,组建熔盛重工;2007年,中远船务高薪聘任徐良珩等海归海工专家;2010年,振华重工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胡安康跳槽至中集集团……
年报亏损之惑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船舶行业发展重点,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及关键配套设备、系统自主设计建造步伐。此外,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篇章再次提出,要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中船重工相关人员透露,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利用率超过90%,未来几年将进入更新淘汰高峰期,这将直接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上升。以钻井平台为例,目前世界范围内有600至800座平台。现役的钻井平台中大多设计寿命为20年至30年,但是已使用30年却还在用的平台比比皆是,老龄化相当严重。
有业内人士称,当前传统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工装备领域被看作是一片“蓝海”。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振华重工、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集集团、熔盛重工纷纷布局海工装备市场。
然而,高调的振华重工、中集集团公布的2010年年报却显示,海工装备市场没有想象中美好。
3月23日中集集团公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海工业务营收为24.44亿元,巨亏11.09亿元。振华重工2010年年报显示去年亏损近7亿元,其中海工业务营业收入为25.91亿元,毛利仅为2.52亿元。但在2009年,振华重工海上重型装备业务营业收入达到36亿元,毛利率由2008年的22%冲高至31%。,而到了2010年其毛利率只有9.7%,与国际平均30%的水平相比明显偏低。
两大国企尴尬的业绩,让民企熔盛重工显得颇为靓丽。2010年年报显示,熔盛重工海工业务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60.9%;毛利1.83亿元,同比增长82.14%。
扩张路径之异
关注海工装备领域的民族证券分析师符彩霞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进入海工领域的公司有很多,但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
中集集团选择了并购之路。2009年,中集集团并购烟台来福士。去年2月,已经有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交付使用,而在其2010年订单中半潜式钻井平台6艘,自升式钻井平台4艘,生活支持平台1艘,特种海洋工程船舶4艘。
中集集团曾接受媒体公开采访表示烟台来福士掌握了远海钻井平台的核心技术,中集的目标是将海工业务做到年销售200亿元的水平,未来海洋工程将成为公司附加值最高的一项业务。
与中集集团不同,振华重工发展海工业务一开始就选择了自行发展之道。2008年,振华集团在原总裁管彤贤的带领下,正式进入海洋工程领域。2008年当年公司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加51亿元至115亿元,当年公司公司负债率高达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