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轮孙光辉在机舱现场教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驾驶巨轮,披风斩浪渡沧海,这是多少青年人的梦想。应大连海事大学之邀,5月19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海南三亚登上了大连海事大学教学实习的“育鲲”轮,此行的目的地––出访新加坡,体验船上90余名大学生毕业实习的工作和生活。

  实践中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育鲲”轮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目前我国惟一一艘专用教学实习船。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性能先进的教学实习船之一。记者登船时,90余名航海、轮机、电子电气专业的大学生已经在船上实习工作了100多个日夜。此次远航不仅是他们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通过与新加坡两所大学交流互访,可大大提高我国海事院校的影响力,宏扬航海文化。

  “育鲲”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破浪前行。七层宽敞的驾驶台上,学生们在当班三副的带领下,有的在认真瞭望、有的察看航海图资料……实习的学生被分为三个班次,每天上岗两次,每班要在驾驶台上站立值班4个小时。夜幕降临,四处一片黑暗。而驾驶台上除显示器发出的微光外,也是漆黑一片。当班的大副朱金善和学生们全身贯注的注视着前方。夜间航行,能见度低,除雷达扫描,还必须时时瞭望海面情况,时刻注意避碰,不能有半点松懈,确保航行安全。遇到小渔船,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朱金善时时告诫着学生们。

        

瞭望对安全驾驶至关重要

  航海专业的王红超同学说,上船实习,对我们来说收获太大了。在大副、二副、三副指导,学驾驶、设计航线、修改海图……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维护各种现代仪器设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操作船舶抛、起锚,靠泊抛缆、进行消防设备、救生设备的使用和演练等等。实践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大大提高我们实际操作能力。

  与驾驶台相比,甲板下机舱的工作环境就多了几分的艰苦。40℃,到50℃的高温、90分贝的噪音,但这可是轮船的心脏、航行的保障。主控室里,学生们身着工装上岗,每小时还要到机舱巡视,冒着高温,忍受噪声,巡查机器的运转情况。记者在机舱内虽然是暂短的停留,却是热的难耐。

  此次实习,学校增加了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海船电子员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在现有船上职务中首次增加的新职务。22岁的汪旭明同学告诉记者,电子电气专业在船上涉及的范围很广,通信导航系统、电控系统,涉及到轮机、航海、网络,包括IT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给航海技术带来了重大发展。所以我们除了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性能、维护外,还要了解航海、轮机的操作程序,与他们沟通交流,正确诊断设备出现的故障。汪旭明说,几个月的实习,极大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如这次实习中,主机舱右侧污水机出现报警情况,经检查,是由于船晃动而造成的,我们便对电子控制系统的监控时间由1秒改为10秒,就避免了误报情况的发生。这不仅锻炼了我们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