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党的诞生地到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图)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崛起
漫步在高楼林立的上海外滩,奔涌的黄浦江水和矗立百年的建筑,总能让人思绪万千:作为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从1847年英国丽和银行进驻到解放前,上海外滩共聚集了30多家颇具实力的外国银行和大批的外国财团,外滩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如今,外滩古老的西式建筑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和一江之隔高楼大厦林立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相映生辉,让人在感受近代百年沧桑历史的同时,也品味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征程。我国金融业开放和改革创新的历史性机遇首次降临这个曾经在解放初期为稳定新中国金融秩序作出贡献的城市。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并在与外滩一江之隔的陆家嘴成立全中国首个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的金融、贸易、经济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的毛应梁在退休多年之后,谈及上海金融业改革之初的艰难依然不能平静。面对记者的采访,毛应梁说,从一开始,浦东就成为我国金融开放和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当时,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提出了“浦东开发,金融先行”的口号。1991年,毛应梁力排众议,提出将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搬迁浦东,建造新的办公大楼,从而拉开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机构集聚的序幕。一时间,陆家嘴方圆不过1.7平方公里的地块成了金融机构竞相入驻的“风水宝地”。
据统计,陆家嘴160多幢高等级写字楼里,汇聚了全球600多家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12万人。这里不仅有以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68米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和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为代表的高楼群,还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以及300多家有影响的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
今天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被外国媒体称作是中国“耸立的华尔街”。
“上海价格”全球瞩目
2011年6月29日,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SSEFC)开市,航运运价中远期交易第一批交易成交,标志着全球首个航运运价第三方集中交易平台成立,对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争取话语权与定价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而此前不久,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宣布,全球航运运价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统在上海正式启动,这也是波交所成立200多年来首次在海外启动重大航运交易平台。
作为我国现代金融业的发祥地,上海对发展金融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和梦想。从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只B股、第一批外资法人银行到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贷款转让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我国最丰富、最活跃的金融创新在上海金融业的大潮中出现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中国银联、货币经纪公司等一大批金融市场上重量级的要素市场和平台机构基本构成了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上海价格”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并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
1994年4月18日,上海外滩15号一座古老的建筑迎来了一个新的机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此挂牌成立。从这一天起,以这个中心为核心的中国外汇公开市场所体现的供求关系成为决定中国汇率的权威依据。同时,自1988年发展起来的上海外汇市场已从一个区域性的交易中心跨跃到全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位于张江高科技区的新办公大楼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张漪回忆当时的筹建工作时说,我国银行间市场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如在当时国外市场还主要靠电话、传真等传统的交易方式时,银行间外汇市场就采用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坚持交易信息集中统计,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推动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应该说,银行间市场的发展,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亲历者,张漪深有感触。
早在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前的1990年8月,花旗银行已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作为1902年美国曾在华设立的第一家银行分行,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卓曦文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从新兴市场撤资、以提供母行资本金来应对危机,有些机构甚至撤离了中国,但是我们选择坚守。”卓曦文说:“因为我们看好中国的未来。”“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令人惊叹,它将会对其他地区的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上海还集聚了很多国际人才,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保证。”不久前到上海参加陆家嘴论坛的纳斯达克OMX集团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总裁金斯·亨里克森说。而《福布斯》网站则特设“陆家嘴早餐”专栏,每天早上向世界各地的财经人士传递来自中国、来自上海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