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需向路径创新迈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造船业转移正在展开,我国已经成为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主要国家。机遇面前我们也应该看到,造船业的国际转移虽然曾发生过多次,但转移的路径却相似。可以说,造船业的国际转移‘催生’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对我国造船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需要强化还是改进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月22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突破路径依赖,实现路径创新,我国造船业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国际转移“催生”路径依赖

“造船业的国际转移,是从造船业处于成熟期的造船强国,向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有一定工业基础和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条件且造船业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政府大力扶持造船业的国家转移。”一位业内人士在谈到造船业国际转移的方向时指出,这是由于现代造船业是劳动、技术、资金三密集产业,因而其发展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条件。此外,造船业的发展,特别是初始阶段,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以日韩为例,日本为发展造船业,二战结束不久,政府就推出了“计划造船”政策,将造船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之一;韩国在“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的方针下,提出“造船立国”的口号,也将造船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


那么,造船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变化呢?专家分析,从造船业发展规律来看,技术和劳动力成本是决定世界造船业格局的两大基本力。造船业的国际转移是从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而落后国家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不具备技术竞争优势,因此首先转移的是低技术含量常规船的建造;当造船业承接国造船量达到一定规模且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时,才开始转移高技术含量船舶的建造和船舶配套设备的制造。”可见,造船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也是转出国造船业由成熟期到衰退期、承接国造船业由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程。

造船业的国际转移,使造船业承接国由造船弱国到造船大国再到造船强国,不但造船业本身不断发展强大,而且整个船舶工业,包括配套设备制造、船舶服务等都得到了强化,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造船业国际转移的这种路径依赖,对承接国来讲是有利的,承接国应积极促成其顺利实现。

借助路径依赖

优化造船业结构

我国是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主要国家,在这种利好局面下,作为承接国,政府首先应将造船业作为支柱产业和重点出口产业予以大力扶持。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韩国为了发展造船业及船舶出口,采取在技术方面全面引进、政策方面大力扶植的措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引进的先进技术,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中心,出口船舶也名列世界第二,直至成为老大。与我国一样,韩国船舶配套工业起步较晚,为了改变船舶配套落后的状况,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限制国内已能生产的材料及设备的进口,编制‘造船材料设备国产化促进方案’并确定不同时期国产化率具体指标,成立配套厂行业协会并组织产品开发和联合购销、联合进口,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合作生产。”

因此,我国要做大做强造船业,必须要使政府、行业协会、船厂、配套厂、船级社、船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多方协作,努力提高高技术含量船舶建造能力和船舶国产化率,优化造船业结构,促成造船业国际转移路径依赖的顺利完成,挤身世界造船强国之列。“对我国造船企业来讲,一方面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避免‘低价接单高质量交船’的低水平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充分利用当前船舶‘卖方市场’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高接订单的‘讨价还价’能力,让更多的中国船舶配套产品‘上船’。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将船舶工业作为长期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出口产业,给予持续的扶持,尤其要扶持船舶配套设备和高技术船舶的制造,而政策倾斜的重点应是技术进步和出口。既要借助国际成熟的先进技术,为技术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又要立足本国的自主创新,对船舶工业技术开发给予重点支持。”相关专家如是说。

培育技术优势实现路径创新

目前,我国造船业不断成熟。从造船业国际转移的角度来看,低技术含量船舶制造的转移已完成,中国已经成为造船大国。现在,我国造船业正向第二阶段转移,即向“高技术含量船舶制造和配套设备制造”迈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我国已经建造或承接在建的船舶覆盖了化学品船、滚装/客滚船、液化石油气(LPG)船、大型集装箱船、海洋石油平台等,造船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世界船舶配套业向我国的转移趋势也是明显的,并且转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产业垂直转移,也有部分梯度的水平转移,还有许多是生产工序的转移;既有制造中心的转移,也有研发与采购的转移。

不过,业内人士也有担忧:从当今造船强国的有关政策及发展战略和目标来看,并不利于高技术含量船舶建造和船舶配套业向我国的转移。韩日等国都在尽可能地遏制本国造船业,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关键配套设备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企图使其停留在第一阶段。“日韩两国提出并采取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配套优势、积极推进差别化的战略;韩国船厂加强了技术投资,日本船舶工业协会还专门制定了船用配套业的竞争战略。”

因此,我国应学会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新,及时主动地应对国际形势,积极更新生产设施设备,同时在优化流程和标准以及新船型开发等方面加快步伐。

近几年,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过度依靠产能扩张,由此带来了结构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手持订单中常规船型占比过高,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还未形成规模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转变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式也迫在眉睫,造船企业必须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强对高新技术船舶开发、海洋工程核心技术研发和重点船舶配套产品研制的力度,为迎接更为激烈、更高层次的竞争做好准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应对国内外航运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技术和品牌优势,质量、效益和效率,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业,大力提升船舶配套业,加快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把握造船业国际转移过程中的机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