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合肥港综合码头。(记者 许昊 摄)

池州港码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集装箱调度以及清点工作。(记者 杨竹 摄)

航运业素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今年1至4月份,在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皖江主要港口部分重要经济指标仍保持强劲增长。其中,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大增55.5%,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16.9%;马鞍山港4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579.2万吨,同比增长30.1%,集装箱运量增长15.3%。

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航运业发展的需求正在扩大。皖江航运业能否顺势实现大跨越,并在构筑皖江物流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

全新定位迎接“黄金发展期”

5月底,国内最大的港口企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考察了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郑蒲港新区的开发建设,因为这“完全符合集团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上港集团对郑蒲港的商务考察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随着“稳增长”政策背景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加速启动,酝酿多年的郑蒲港建设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港口建设与新区建设的同步加速,也让郑蒲港新区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晰。

马鞍山市港口局副局长王彦介绍,近年来马鞍山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吞吐量达到6531.7万吨,同比增长10.3%,集装箱吞吐量8.02万标箱,同比大增94.1%,但岸线资源的紧缺对航运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岸线长度增加一倍并且是开发前景广阔的深水岸线,这成为马鞍山航运业跨越发展最大的机遇。因此,区划调整实施后不久,马鞍山即于去年11月开始规划建设郑蒲港新区,今年1月,新区指挥部正式挂牌。新区的首要定位就是打造现代临港物流区,依托深水港优势,发展综合运输、仓储配送、物流服务、出口加工等航运业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成为中部江海联运枢纽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

依托皖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带动岸线资源开发,实现“一江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统筹协调发展,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是皖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的必由路径。正是基于航运业的这种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皖江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芜湖市要“建成皖江城市带重要的航运枢纽”。

芜湖市地方海事局局长李祎茂说,该市委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制订新的水运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将芜湖建成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皖江航运中心的目标。为此,芜湖市将进一步加大水运建设投入,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芜湖港建成总吞吐能力达2亿吨的国际化内河大港,长江干线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场和铁水转运枢纽和商品汽车滚装转运枢纽以及外贸集装箱公水、水水转运枢纽。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认为,当前,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国务院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依托内河主要港口,科学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拓展港口配送、加工、商贸、金融、保险、船舶贸易、航运交易等现代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现代物流,这也为皖江航运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任务。

“皖江航运业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将进入新的黄金时期。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这样说。

百亿投资助力“扬帆远航”

随着今年洪水期的到来,3万吨级海轮将可直接驶抵芜湖港。这是去年7月长江干线芜湖至南京河段航道洪水期维护水深提高至10.5米后,给芜湖港通行能力带来的一次跃升。根据长江航运经济研究所测算,此举将使今年该段航道通过能力提高3000多万吨,增加航运效益4.78亿元,带动沿江地区GDP增长21.82亿元。

近年来,随着皖江示范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内航运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2011年芜湖市的港口吞吐量已达7641万吨,位居全国内河港口前十位,马鞍山港也成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芜湖、马鞍山港均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亿吨级的内河大港。但目前皖江地区的航运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态势。从港口来看,主要港口功能仍局限在货物装卸和转运等的基本功能上,与现代化港口必须具备的商业功能、信息功能和现代物流功能有较大差距。航道等级偏低、结构不合理也是突出问题,目前三级以上航道仅集中在长江干线和裕溪河航道,占航道总里程80%左右的其它内河航道均为五级以下航道,难以与干线航道相互通达,内河的水网优势无法转化为通航优势。

贯通既有水网,建设互联互通的航道网络,是马鞍山市水运投资的一大重点。该市地方海事局副局长王年寿介绍,“十二五”期间,该市将相继投资10亿元启动姑溪河航道整治工程、投资7亿元启动青山河航道整治工程,使两条航道由五级航道提升至三级航道,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并与长江航道和芜申运河形成环状网络,更好地满足对全区域内企业对于航运业的需求。

致力于打造皖江航运枢纽的芜湖市,港口和航道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港口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好位于长江航道、合裕线和芜申运河等主要航道上的朱家桥、裕溪口、三山等主要港区,使之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实现紧密衔接,为发展航运服务业及其关联的制造业提供支撑。在航道建设上,则需要通过高标准整治长江干流航道,实现万吨海轮常年进入皖江,并同步推进合裕航道改造升级及芜申运河、青弋江等航道整治等工程,使芜湖市内河航道网与境外航道连接通畅,为建设航运枢纽城市创造必要条件。

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局长蒋同富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在港口和航道建设两大领域均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从目前规划的建设项目布局来看,“双百亿”将更多投向皖江航运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领域,助力皖江航运业“扬帆远航”。

优化环境激活“溢出效应”

芜湖长江船舶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内河船舶交易市场,截至4月底,该市场累计交易船舶超过4000艘,交易金额超过60亿元,集聚着120多家船舶交易机构。据透露,目前芜湖市正在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航运大市场,筹建长江船舶租赁公司,拟编制并发布长江二手船价格指数,积极推动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航运金融业务,活跃船舶等航运要素交易市场,到2015年建成交易额超百亿元的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这一规划也是皖江示范区打造物流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的“点睛”之笔。

专家指出,大部分港口城市的崛起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首先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要航运中心,之后航运业又“反哺”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正因为航运业具有这种独特的经济互动性、产业联动性等特性,国内各大重要内河港口城市均在谋划建设区域性航运中心,大力发展航运业及其衍生产业,联动实施临港制造业聚集发展,构筑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因此,促进皖江航运业跨越发展所能激发的“溢出效应”值得期待。

采访中,多位航运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从江苏太仓港近年来迅速崛起为国内最大的江海中转港并加快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物流总部的经验来看,创新思路举措,在港口建设、货运代理、船运企业、集卡运输、人才引进、总部经济等方面,出台系列性、综合化的“政策套餐”至关重要。以集装箱卡车运输为例,合肥到芜湖港比到南京港节省近1/3路程,但由于省外部分港口对于集卡运输出台了优惠政策,目前合肥的集卡运输主要流向仍为包括南京港在内的外省方向,芜湖港的合肥集装箱货源仅占一成左右比重。

“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优化航运产业发展环境。 ”这是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专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拓展其中的操作空间,是促进皖江航运发展“顶层设计”面临的重要且急迫的任务。(记者 胡旭)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