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地图,用铅笔连接武汉、长沙和南昌这三个中部省会城市,恰巧一个等边三角形,这就是“中三角”。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在“扩内需”渐成关键词之时,人们不约而同将目光转向中部,重新打量起这块“后进”之地。“中三角”,实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涵盖湘鄂赣三省最为精华的部位。当下,三省正合力谋求“中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

  湖北省长王国生明确表示,从全国区域战略布局来看,国家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布局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打造中三角正当其时,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我国区域发展规律的体现,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大趋势”。

  当然,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武汉正谋求成为国家级中心城市,这必然要求其辐射力超越本省。”湖北的目标在打造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所以,在‘中三角’的实际推动过程中,湖北的积极性最高”。

  但问题是,在GDP至上的过去岁月里,自然禀赋相近的中部省份难免雷同,在资金、项目和产业转移等方面的竞争多于合作。在此境况下,湘鄂赣如何在博弈中实现“抱团跨越”,这对“中三角”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壬辰龙年,湘鄂赣决定不再纸上谈兵。

  2012年2月10日,江西省长鹿心社、湖北省长王国生和湖南副省长韩永文共同签下《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心将已酝酿近十年的“中三角”合力推进,在区域规划、政策衔接、交通建设和产业协作等诸多领域的合作推向纵深。

  按照规划,“中三角”的国土面积为21.78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总量9000余万,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区域30个城市的长江中游最大城市集群。

  统计显示,“中三角”去年经济总量达2.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武汉“8+1”城市圈贡献湖北省60%的GDP,长株潭城市圈占湖南省GDP40%以上,环鄱阳湖圈则贡献江西60%以上的GDP。

  签约当天,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承诺,将尽快在省级层面组建跨省的工作协调机构,“建立三省定期会晤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从区域发展经验来看,‘中三角’投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湘鄂赣之间的深度合作,这将给地区发展带来新的商机,希望‘中三角’能够成为国家战略。”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述协议签署的短短6个月内,湘鄂赣三省先后在旅游、交通、商务、产业、农业、医疗、知识产权、文化、金融等领域已开展数十次合作,签署了10余项合作协议,颇有“时不待我”之势。

  最近一次“集体活动”发生在8月10日,当天,在三省旅游部门的合谋下,为期1个多月的“湘鄂赣三省十二城万车自驾游”在武汉启动,旨在打造“华中旅游金三角”。

  到目前为止,交通基建方面的合作无疑是“中三角”的重头戏。据本报从湖北省交通厅获悉,包括湘鄂赣已签署有一揽子重点项目协议,主要合作内容即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关联项目,其中18条省际大通道时间节点已全部敲定。

  除硬件之外,湘鄂赣在软件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7月4日,三省知识产权局签署协议,旨在加强三省间的统筹协调、优化分工与互利合作,服务“中部崛起”战略。“必须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优势集群,共同推动‘中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曾对本报介绍称。

  推力之一是中部“合作不足”

  “在扩内需的大背景下,国家也希望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依然对本报称。

  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尽管全国经济增速已放缓至7.8%,但湘鄂赣三省全部继续保持两位数高增长,“中快东慢”格局非常明显。在所谓的“金砖四省”中,湘鄂已占一席。而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部地区将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和资本都需要寻找新的空间,中部地区必然成为下一个蓝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项本武告诉本报称,未来数年内,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将会继续保持向内地转移的态势。

  而更高层面的既定安排,是湘鄂赣三省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3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中,长江中游地区是唯一地跨三省的区域。

  不过,在叶青看来,湘鄂赣此番携手的另一个推力是中部六省“合作不足”的事实,“河南与山西共建中原城市集群,安徽则一直谋靠长三角,所以长江中游的这三个省必须要合作。”

  叶青还指出,在GDP至上的经济竞赛中,同属中部的湘鄂赣三省难免雷同,“产业结构相似性较大,在资金、项目和产业转移等方面本省就存在同质化博弈,不合作必然导致不经济”。

  以江西第二大城市九江为例,由于北临长江、南面庐山,该市长期备受土地和空间制约。而与其一江之隔的湖北省级开发区小池,虽位于昌九城镇带延长线上,但由于体量过小,也一直增长乏力。

  在“中三角”被高调提出后,湖北方面随即给出最优条件,承诺:“可将小池,乃至整个黄梅发展纳入大九江城市发展规划。”对此,湖北黄冈市市长刘雪荣表示,跨区域合作期待破题,“关键看我们能不能破除患得患失心态”。

  产业分工协调是关键

  显然,现实比愿望要困难得多。

  今年初,在鄂湘赣第一次会商时,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就曾表示,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将尽全力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尽快写入国家重要战略。但与此同时,范恒山也提醒三省:“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并将政策诉求反馈给国家”。

  “在政策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省和省就难免各自为战”,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传清对本报直言,由于中部三省之间的禀赋差异不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江西省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坦承,打造“中三角”要从三省共同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真正做到“加快合作、务实合作、精诚合作、长期合作”。

  湖南省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则更为明确地指出:“需要分工,分工是专业规模化,降低成本。”而一心想把武汉推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市长唐良智则表示,加快长江中游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整合区域各城市力量,形成产业协作、环境同治、交通同网的发展合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下,湘鄂赣三省能否舍得让出经济指标,这是一个很现实问题。”上述武大专家对本报分析称,招商引资是中西部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新一轮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大潮中,“在实际操作层面,三省地方政府之间肯定有竞争和博弈”。

  一位湖北基层政府负责招商的官员就对本报坦言:“每次出去招商引资,往往遇到的最强对手就是湖南和江西方面的同志。想要真正做到产业分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建议,在制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湘鄂赣需要进一步出台“中三角”经济区发展规划,消除省、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行政割裂,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体制。在产业分工方面,叶青认为,可以在“中三角”设立若干个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

  和叶青观点相仿,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所长阳小华接受本报采访时就坦承,湘鄂赣都拥有良好条件和广阔前景,但存在竞争力不强、市场深度开发不够、规模发展不足等问题,“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区域合作”。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