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58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随后,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

  (图片来源:环球网)

  本文摘自:环球网,作者:苏坦,原题:《四代领导人的“航母梦”》

  “中国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上世纪80年代,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曾如此表达他对航母的渴望。其实,渴望拥有航母的中国人,远远不止刘华清一人,也不止他这一代。

  中央军委提出建航母计划

  中国人的“航母梦”由来已久。1928年,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就曾提出花2000万元建造航母的计划。当时还是航母发展的初期,距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刚刚过了10年。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没能成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内忧外患,国防建设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军的建设相对耗资大、见效慢,但毛泽东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1953年2月,他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8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说,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随后,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远洋海军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导弹为主,潜艇为重点,同时发展中小型水面舰艇;第二步,建造航空母舰。

  不过,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缺少现实基础。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大范围的人才流失,当时,中国实力最雄厚的江南造船厂,也造不出一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货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停止对我国的技术援助。我国雄心勃勃的船舶工业8年建设计划,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航母梦”随之变得遥遥无期。

  “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航母梦”经历了“买还是造”的痛苦抉择。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终止了军事建设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将经济建设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从表面上看,这使得“航母梦”更加遥远,实际上却使中国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日后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大门,在外界的新技术面前,很多人失去了追赶的信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一度充斥着不少人的头脑,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方式,尽快更新陈旧的海军装备,提升海军实力。1980年,中国开始与英国接触,计划从英国购买42级驱逐舰,并引进技术,改造中国自己的051级驱逐舰。42级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如果中国能够购进这一驱逐舰,对海军战斗力会有极大的提升。但是,英国人提出了让中国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同时也拒绝进行技术转让。这项购买计划最终宣告失败。

  这次经历,让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实现军事现代化;只有自主研制出先进的驱逐舰,具备了现代化的造船能力,中国的航母计划才能够有所依托。1983年,中船重工701所的全体研究人员联名上书,建议独立自主地研发驱逐舰。邓小平当即拍板:“还是自己搞放心,不会被卡脖子。”从此,中国海军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断学习,我国相继研发成功了“江湖III”级护卫舰、“江卫”级护卫舰、“旅大”级导弹驱逐舰等。至此,中国解决了“买还是造”的问题,造船业逐步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航母计划虽然依旧停留在图纸上,但放飞梦想的时刻越来越近。

  “航母梦”喷薄欲出

  上世纪90年代,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推动下,中国的航母计划进入了具有实质意义的预研阶段。

  此前,中国海军从未真正深入地接触过航母。所以,相关人员研究的突破口,就放在了各国退役的老航母上,希望通过分析这些退役航母,获得宝贵的研制信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购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航母,之后在广州将其拆解。这是中国海军科研人员第一次认真细致地了解航母的结构。1996年,中国与乌克兰就购买“瓦良格”号事宜进行了谈判,但终告失败。此后,中国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购买了俄罗斯退役的“明斯克”号和“基辅”号航母,在对其进行分析及修整后,改建成海上公园。就这样,中国海军的科研人员,逐渐对航母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我国在航母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机项目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1992年开始,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有关引进苏—27SK战机的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涉及270多架苏—27SK战机,总金额约25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分3—4批购买72架成品战机,剩余的200架则由俄罗斯提供技术,在中国组装生产。这个号称“用200亿人民币换取10年时间”的协议,迅速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以这个项目为依托,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了完整的苏—27国产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国产化的歼—11B型战机。如今,可能装备在“瓦良格”号上的歼—15型重型舰载机,正是脱胎于歼—11B型战机。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造船业,不仅早已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舰载机技术的突破和造船业能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的“航母梦”喷薄欲出。

  沪东造船厂热火朝天

  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军工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此时,中国的“航母梦”已经完成了从科技到经济等各方面的储备,开始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多家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中国军方高层首次公开作此表态。

  此时,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最新型的相控阵雷达已被安装在“瓦良格”号上。而上海长兴岛上,另一个规模巨大的造船厂也不平静。当时,有海外媒体报道称,大批科研人员和造船工人云集于上海沪东造船厂,巨大的航母造船台上热火朝天,“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承担中国首条国产化超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标语清晰可见。西方媒体认为,几年后,两艘崭新的中国国产航母将在这里下水。

  中国的“航母梦”,在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与追求中,终见雏形。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