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航运和造船市场行情急剧下滑,新船订单量快速萎缩,新船价格探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步走高,将船舶企业逼向尴尬境地,特别是将中小船舶企业推至绝境。

而在江西九江瑞昌,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联)通过靠大联强,已经发展成为江西省最大造船企业。2011年,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43亿元,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出口船舶8艘,创汇2.1亿美元,上缴税收6339万元。今年,这家“龙头”企业生产码头上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该公司总经理汪三龙自豪地告诉记者,该公司8月份还签下了6艘2014年出口的大型多用途船订单。

“不景气”的造船业

“上周,刚刚有一艘大型多用途船从这个码头交货离开,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另一艘刚开始‘拼接’的船。”汪三龙在公司码头上向记者介绍,在全国造船行业低迷,甚至有一家又一家大型造船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况下,江联却能启动技术改造,将一艘又一艘的大型船交到船东手中,着实不易。

造船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和装备的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造船业一直是反映上、下游产业发展,乃至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造船业就一直在所谓的“危机”中前行。特别是今年,包括浙江台州规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业——浙江金港船业有限公司在内,已有三家大型造船企业破产倒闭。一项调查显示,未来3年时间,全世界造船产能将有24%被淘汰出局,中国的情况更加严峻——由于新船订单枯竭、船东新船预付款比例大幅下降、银行信贷投放收紧等原因,多数造船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中小船舶企业频频出现船台空置、资不抵债、停产、破产等情况。

“混合”结算应对汇率波动

在国际船舶市场低迷,国内船厂一片萧条的形势下,江联的发展势头却依然强劲: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艘船出海试航,至11月底共有12艘船交付船东。

“其实,江联的生存压力也很大。”说起这些已经交付的船舶,汪三龙也是感慨万分。以11月底交付的一艘船为例,那是2007年签下的合同,正常情况下从设计到交货的周期为两年左右,而这艘船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到今年的11月底才离开船厂码头。

“这种情形下,我们比船东更急。”汪三龙告诉记者,签约当时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3,协议价格为3800万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至交船时可收得资金2.774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走高,等到向船东收取最后一笔尾款之时的汇率在6.35左右,无形中船厂损失数千万。除此之外,这几年来的人工费等成本又快速上涨,好在钢材等成本有所回落。

“协商、沟通很重要。”交付一艘船就要亏损数千万元?对于大家的疑惑,汪三龙笑了笑说,因为和其他行业不同,造船业大型船舶的制造周期长,尽管有合同在手,有一些具体事项还需后续协商,比如约定了在某一个时间段需要支付多少比例的资金,在特殊情况下双方做一定的让步等等。

经验是慢慢摸索出来的!“2007年这批船舶的合同是一个教训。”汪三龙说,在之后与国外船东的谈判中,他就将结算方式提上了桌面。比如,今年8月与瑞士船东签下的6艘8500吨多用途船,交付的时间为2014年,结算则是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者结合、不同比例的形式。“这样可以免去汇率波动风险。”汪三龙说。

除此之外,江联还成立了市级技术中心,与德国设计机构合作,把技术成熟的12000吨多用途船、14000吨重吊多用途船作为主力船生产,同时积极研制8500吨散装杂船,确保生产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金融创新注入“强心剂”

“一艘大型的多用途船舶造价都要数千万美元,企业的资金出现困难在所难免。”汪三龙告诉记者,这些年企业能够在逆境中扬帆,其实也离不开省内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据了解,九江外汇局将江联列为VIP客户,为其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及时办理船舶企业贸易信贷业务,近几年为其核准船舶行业预收货款临时额度39243万美元;促成企业办理“外保内贷”业务19笔,贷款金额26740万元;创新贸易融资品种,为其办理“海外代付”256万美元、“综合付汇赢”329万欧元。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困难。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的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江西省内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九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向江联公司提供了信贷支持。今年9月底,江联的贷款余额达到25237万元,贸易融资余额2697万元,存兑汇票余额20823万元,信用证余额达4021万元,保函余额达128723万元。不仅如此,各金融机构还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经营实际,开发了一系列特色信贷创新产品。

打好金融这张牌

资金链常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正如著名企业家潘石屹所说,假如有一个企业资产跌了50%,只是规模缩小了,不会“死”;另一个企业尽管它的资产很大,但是资金链接不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浪中也极有可能“猝死”。今年频频出现的大船企一夕破产事件,也正源于企业资金链断裂。

在这行业的低谷期,一边是新订单难觅踪影,企业无利可图;另一边是船东拖延验收,资金回笼无期。两相拉扯之下,造船企业的资金链越绷越紧,更遑论还有汇率波动、银根紧缩等因素不断加码。

江联公司在这场资金链“保卫战”中打出了一付好牌:不仅以多种汇率结算法保障了订单利润,还利用金融机构的各种信贷产品,为资金链注入“新鲜血液”。由此可见,如何灵活运用金融规则与金融机构,打好金融这张牌,也是中小型船企“绝境求生”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