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体系”里的中国

“我们以前是从学术上偷偷做这些研究,现在可以公开研究了”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建设海洋强国”,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此前在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历经10年之后,这个目标终于上升为国家政策。

人们不禁发问,今天的中国距离海洋强国有多远?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就这一问题专访“海洋强国指标体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金融系主任殷克东。

殷克东说,“海洋强国指标体系”就来自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纲要发布后,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规划司就委托科研人员就海洋强国指标评估进行研究,以量化标准衡量中国海洋发展情况。

“海洋强国指标体系”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海洋科技综合水平、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沿海地区社会发展程度、海洋事务调控管理能力、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八个一级指标,构建了海洋强国指标体系框架。

殷克东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时机已经到来,中国不仅需要海洋经济层面的规划,更需要宏观层面指导海洋发展的战略。

中国海洋资源面临严峻形势

《瞭望东方周刊》:在“海洋强国指标体系”的八个一级指标里,比较重要的是哪些?

殷克东:我们没有细分哪个指标更为重要,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对而言更为重要。

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基础都是科技的发展。海洋的发展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发展。我所理解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主要是建设一个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的基础,海洋经济涉及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管理等等,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瞭望东方周刊》:在这些一级指标里,中国目前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殷克东:中国优势是后发优势。与传统的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相比,我们在海洋科技和海洋调控管理方面都有后发优势,有很多可以参照的经验。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诸如海浪谱和数值预报、陆架环流理论、海浪和潮汐潮流的预报等等。

我们在一些尖端海洋科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总体上在海洋科技贡献率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劣势也不少,尤其是资源。中国看起来海岸线很长,海洋经济区面积广袤,实际资源没有任何优势,有些反而是劣势。过去我们海洋管理不足,导致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严重,资源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海洋经济的制约因素。

比方说,近海污染、沿海化工厂林立、大规模的围填海造地,导致生态系统破坏。水没了草也没了,变成高楼,甚至改变了当地的气候。这不是个别地区的独有现象。

近海渔业几近枯竭。20年之前,市场上七八十斤以上的大鱼经常见到,10年前三四十斤的也常见,这两年超过20斤的几乎没有。早上我到青岛的集贸市场看了看,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么一点点儿的幼鱼,可以说是“鱼孙子”都被捕捞上来。目前近海的渔业资源基本上已经枯竭了。市场上的许多鱼类品种主要来自中远海,是远洋船队从澳洲、南美捕捞回来的。

其次,海洋科技贡献率低,产业结构比较低端,转型比较慢。科技水平本来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更重要的是,海洋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瓶颈,比如,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平台、政策等等都影响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导致陆海结合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缓慢。

海洋人才尤其是中高端的人才十分紧缺,既懂海洋又懂经济的海洋投资融资人才奇缺,其实最令人期待的是中国有马汉这样的海洋战略家出现。

在海洋权益维护方面,我们与周边国家比还缺乏一些有效的手段。这些年从南海、北部湾到东海、黄海,与邻国几乎都有一些争议,如何应对海洋争端十分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注意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一个指标。按照你的上述说法,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下降吗?

殷克东:这几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在提升的。毋庸置疑,过去的一些行为虽然导致岛屿消失、渔业萎缩等情况,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这两年尤其是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视、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都使得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始回升。

海洋强国还是提晚了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从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来看,影响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殷克东: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海洋科技贡献率较低。

这两年海洋经济总产值接近全国GDP的10%,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2001年到2009年现价年均增长率是17.95%。

我国传统低附加值的海洋产业比重太高了,海洋渔业、海运、造船、旅游等传统支柱产业占海洋经济的70%以上,占比重最大的还是渔业,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

海洋工业起步晚,2007年,海洋矿业只占海洋产业的0.05%。海洋建筑业、砂矿业、石油勘探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还是太少。这与海洋产业发展的投资不够有一定关系,尽管各地非常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但真正有品牌有影响力的海洋产业、海洋企业不多。

海洋科技贡献率基本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海洋科技含量越高,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美、日、英、法等都是50%至60%或以上,中国在35%左右,与巴西、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差不多。

此外,海洋经济规划起步太晚也是影响因素。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制定泛海洋军事和发展规划,美国从海洋战略家马汉19世纪90年代提出海洋军事观点,就开始制定这方面战略。进入20世纪,这些海洋强国的海洋规划更是密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海洋发展规划出台,尤其侧重军事、科技。

我们国家受重陆轻海思想等因素影响,未足够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建设“海洋经济”是在1978年,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在全国哲学科学社会科学规划大会上首次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但真正的海洋发展规划是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比日、美等国晚了140多年。所以从我国发展的历史教训看,海洋强国还是提晚了。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沿海地区各省、市、区都在提出建设海洋强省,情况如何?

殷克东:2011年中国沿海各省、市、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排名依次是广东、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江苏、辽宁、天津、河北、海南、广西,但评判综合经济实力不能仅看总产值。

2008~2010年,我主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沿海地区海洋强省市综合实力评价》,从海洋总产值、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政策优势、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事务综合管理等角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沿海省市区各有优势。山东起步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由于历史原因,山东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排第一,集中了全国50%的海洋人才,光青岛就集中了将近40%的人才。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直辖市,海洋科研机构众多,海洋科技排第二。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领头羊的地位,占到全国海洋经济的20%左右。福建拥有“港、渔、景、涂、能”几个优势,尤其是渔业资源丰富。

上海的海洋工业基础雄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船舶工业占到全国海洋船舶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后两个产业占全国相应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目前海洋经济总产值已经挤入前三。

江苏、浙江虽然海岸线较长,但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经济与上述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