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实力助推湖北冲击海洋经济

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停泊在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码头。

1月22日,工信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兼并和重组,船舶行业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10强企业超过5家。形成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舶维修企业。

在这场迈向海洋经济的比拼中,远离海洋一千多公里的湖北,将凭什么抢得广褒的蓝海?海洋装备制造业对湖北经济将带来怎样的“正能量”?

日前,湖北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处处长胡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湖北省而言,这意味着需要着力推进大型骨干龙头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向高技术船舶、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进军。”

2月初,武汉国家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获科技部授牌,更是让湖北的大陆经济阔步向海洋经济迈进。

挺进深海的湖北力量

2012年,对于船舶工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寒冬”。受宏观经济环境冲击,不少中小型造船企业发展情况差强人意,部分造船厂甚至出现全年无新增订单的情况。

然而这场漫长的“经济寒冬”,并未能阻止湖北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步伐。来自湖北省国防科工办的数据显示,1-12月份,全省船舶工业实现总产值511.9亿元,同比增长17.23%。

“未来能源需求必将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前景可期。”武船董事长、总经理杨志钢曾经表示,科考船、海监船等这类特种船舶的研发制造,是武船当前的主攻方向,也是中国船舶业的重大机遇。

去年8月,武船制造的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武船重工青岛海西湾基地正式交付给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标志着中国海上大深度潜水、抢险救援打捞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向世界先进水平迈出坚实的一步,也是湖北力量挺进深海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发展中,湖北力量正在进一步凸显。比如,在海洋工程装备中,辅助船舶占到20%左右,而造这种船舶全国最强的是武船。在通用设备方面,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可提供最为强劲的支持。在专用设备方面,江汉石油管理局海洋油气开发专用设备市场占有率大,其中,江钻股份有限公司牙轮钻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3%,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6.5%。固定平台采用的海洋钻修井两用机中55%是由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提供。

据了解,湖北省目前共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385家,科研设计机构21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在湖北省“十二五”计划新增的四个千亿元产业中,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被认为是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引擎产业”。

发展配套,克服内陆障碍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而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船舶工业发展与拓展的方向。

“发展海洋工程,湖北是中西部地区最有实力参与的省份。”胡琼说,大江大河和众多湖泊提供了丰富的港口、船舶及配套产业资源。

根据规划,到2015年,湖北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完成总产值1000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500亿元),力争完成1200亿元(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600亿元);出口创汇50亿美元;培育1家年产值超200亿元、2家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还处于幼稚期,处于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第三方阵,技术力量薄弱,规模小,国际市场份额低,湖北省内水文丰富,密集的交通、物流运输造就了湖北造船大省的形象。”胡琼提供给本报的一份名为《湖北省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草案)》对湖北的短板异常清晰:“但正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湖北不具备建造海洋钻井船等大型海工装备的优势。”

事实上,包括武船在内的湖北龙头船企,已经在着手补齐这块“短板”。武船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武船当年在青岛建基地时,主要是出于产品运输方面的考虑,因为将万吨以上大型船舶从长江航道运至海外相当困难,现在,武船已经形成了武昌总部、武汉双柳、青岛海西湾三大板块。

其中,武昌总部和武汉双柳以军工建造为主,覆盖桥梁、特种设备、压力容器和船舶配套等,以重型装备和高端船舶为主体;而青岛海西湾则主要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为主。

胡琼称,湖北会在发展高端船舶配套设备方面下工夫,克服地理位置的限制。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489家船舶配套企业完成产值909亿元,其中湖北省船舶配套企业完成产值130亿元,占全国的14.3%。

“中国目前已是造船大国,但不是造船强国,造船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船用设备的自配套率。日本、韩国自配套率在90%以上,日本更是高达98%,中国平均只有50%,因而船舶业发展的很大一个空间就是发展配套业。”

胡琼表示,造船业的价值构成中70%左右是船用配套设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划,2015年全国船舶业总产值将达1.2万亿,其中配套业产值约为8400亿。因此“发展高端船舶配套设备是湖北船舶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的举措之一。”

25位院士助力湖北做强海工板块

值得一提的,湖北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已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成立的院士工作中心,工作中心集合了全国25位院士、52位专家。

“能同时请动25位院士不容易”,胡琼介绍,这25位院士欣然应邀,也正是看中了湖北在船舶科技资源方面的丰厚优势和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潜力。

与此同时,湖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正在积极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联盟建设,推动骨干船企与相关行业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联合,整合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资源,以期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加速发展,支撑打造“十二五”船舶千亿产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