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全球市场疲软,我国众多造船企业尤其是民营船企迎来“寒冬”,但是我省几家造船企业却订单满满。

  我国造船业尤其是江浙闽一带的造船业,正迎来“寒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多数造船企业面临“瘫痪”的危险,持有的订单已慢慢耗尽并最终停工。

  这一“寒流”是否波及到海南?海南的造船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

  连日来,记者在临高、儋州、洋浦等地采访时发现,一家家造船企业正开足马力加大造船力度,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让整个海南造船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寒流”肆虐时,海南船企凭借什么迎来了“春天”?带着疑问,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企业订单不断 船舶建造火热

  “不仅仅是这6艘600吨级的渔船正在建造,而且接下来我们即将开工30艘600吨级的钢质渔船。你看看,船台上,我们还在铺设龙骨,预计下个月将在上面开始大规模施工,而且我们今年的订单已排满,计划建造200艘以上”

  4月12日下午,在临高县金牌港,高耸的船坞兀然而立,敲击声、切割船板声、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偌大的厂区内,6艘正在建造的600吨级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钢质大船,高高耸立,依次排开。

  这里是拥有万吨级豪华客滚轮建设能力和资质的海南威隆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造船基地。这里,曾建造出多艘豪华客滚巨轮。

  站在远处仰视这些每条长50米、型高5米、总高约10米的大船,即便仔细寻找,也很难看到正在忙碌着的工人师傅。

  而在这一艘艘大船上,一名名工人正分布在各艘船上的船舱进行着船舱内部焊接、雷达、灯光安装等最后的装修工作。

  这6艘船都已接近完工 。

  “把线头从外面递给我。”其中一艘渔船上,来自山东威海的工人郑华跟他的伙伴正在船头的驾驶室忙着安装灯线。

  尽管天气凉爽,但是郑华还是满头大汗。“现在忙得很,因为要做的活太多了。这里还有好多订单排着队,而且这船人家又急着要,不赶工不行。”他忙里偷闲跟记者说了句话。

  从去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船业的滞后影响越来越明显,造船完工数、新接订单数和手持订单数都同比出现大幅下降,船企普遍面临交船难、接单难、盈利难的窘境。直到今年4月,这种寒冷也没有回暖,反而愈发刺骨。

  然而,在海南,作为省内最大的船舶建造公司,威隆船舶并没有出现丝毫遇冷迹象。

  “这6艘600吨级的渔船完工后,我们还要开工30艘600吨级的钢质渔船。而且我们今年的订单也已排满,计划建造200多艘大船。”该企业副总经理陈勇指着船台上正在铺设的龙骨说。

  其实,像这样热火朝天一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这里。

  在儋州市白马井海滨,海南南海现代修造船有限公司内也同样如此。宽大的船台、忙碌的龙门吊、飞溅的焊花……无不展现出一种澎湃的激情和力量。

  4月11日下午,尽管细雨绵绵,但是丝毫没有影响30多名工人的施工进程,敲打声阵阵,电焊光闪烁。船台上,1艘公务船、2艘补给船已完成了九成。

  “我们订单不断,去年订单还没有完成,新订单又来了,各类船舶都有,有些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后年。”南海公司总经理安建庆说。

  为何海南造船企业的情况与全国众多船企的低迷不同?我省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海南造船业起步晚,基础小,企业少,目前具有钢质渔船建造三级以上资质的企业只有5家,而在江、浙、闽等地,都有上百家的企业,而且规模大,多数企业建造的船舶都在600吨级以上,而且建造数量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而海南的这种竞争尚少。

  从安建庆手上的订单表上,记者看到,该公司已接的订单除了48艘各类渔船,还有多艘油趸船、供油船、旅游船和公务船等。

  “这些都是200吨级以上船舶,一些小吨位的船,我们都不敢接单,怕耽误大吨位船的建造工期。”安建庆说。

  由于订单增多,工人不够用,企业不得不引进一线工人和各类技术人才,补充技术力量。

  而且,无论是威隆还是南海,这两家企业今年都有扩大生产基地,提高生产能力的计划。其中威隆则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将原来的基地从200亩扩大至1000亩,产能将翻番。

  木船难闯深海 小厂渴望转型

  “木船厂也得与时俱进了,不仅要改进技术以提高木质渔船的各种性能,而且还要向制造钢质渔船转型”

  在钢质造船厂呈现一片火热的同时,相比之下,木质造船厂却显得有些冷清。

  “订单已远远不如从前多了。”面对记者,儋州白马井大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乃峰脸上显出了几分焦虑。

  没有专门的造船基地,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工人。有单就接,没单就等。这就是他的造船厂的特点。

  靠近白马井渔港码头不远处的一小块空地上,杂草丛生,一些木头零散地堆落各处。

  空地上,一个木船骨架已然成型。旁边仅有的2个工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切割着木头。

  “我们有工就做,没有就干其他的散活,现在的工已越来越少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没有以前忙了。”一名工人这样告诉记者。

  其实,所谓的木船厂也就是私人老板接单,出本钱,找几个工人干活,然后几个月的工期做好后交货。

  目前,我省这样大大小小的木船厂很多,木船制造也由来已久。其中,光白马井镇就有十几家这样的木船厂。

  但是,作为白马井渔业协会会长的林乃峰告诉记者,订单目前尽管也有,但是这些船厂的接单量已大不如从前,多数陷入了困境。

  究竟是何原因呢?他说,随着近海捕捞的越来越多,资源也随之越来越少,然而木质船由于捕捞能力弱,渔船的吨位小,只能在近海作业,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受到限制。

  据了解,我省捕捞渔船已达2万多艘,但绝大部分为小型近岸渔船,捕捞渔业产业层次低,因捕捞过度和环境变化,海南近海渔业资源已呈衰退趋势,绝大部分传统优质经济品种已难形成生产群体,多数经济种群主要由1龄以内的幼鱼所组成。

  在白马井中心渔港码头,刚刚出海回来的船东冼三弟坐在渔船船头,一脸惆怅。因为这次出海的收获又很微薄。

  “以前出海10天,多的时候能捕捞到20多吨海货,但现在只能捕到六七吨,甚至更少,都不够工人工资。除去油钱、人工费、交易费,算下来还要赔本。”他说。

  多数渔民也渐渐意识到,闯深海,木质船不太给力,而在近海捕捞,又捕不到多少鱼。近海不仅资源匮乏,而且捕鱼船越来越多,这让渔民们感受到了“造大船、闯深海”的迫切。而众多的木船厂也渐渐地有了危机感,开始考虑未来出路。

  其实,林乃峰也早就想到了这点。而且他也注意到。一些木船厂已开始转型,并去申请造钢质渔船的资质。

  “木船厂也得与时俱进了,不仅要改进技术以提高木质渔船的性能,还要向制造钢质渔船转型。”他说。

  深海机遇多多 政府政策助力

  “政策的助力让渔民们有了信心,我们也就更有了动力,这无形中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以致订单越来越多,可以说,现在的海南造船业真正迎来了春天”

  在洋浦港海湾,一排排木质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随着海浪,轻轻地摇摆。

  渔民林元盛坐在岸边,深深地吸着烟,凝神地望着大海深处。那边,就是他期待已久的深海。

  如今,近海资源减少,去深海捕鱼成为渔民们的期盼和梦想。

  但是,随着南海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多重机遇随之而来。

  “一网撒下去,能捞起上万斤鱼。”省水产研究所童玉和博士向记者描述着深海捕捞的场景:“夜晚,灯光一开,鱼群密密麻麻而来,就像在晒谷场上晒谷子。”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省多数渔民驾驶的是木质渔船,吨位小,捕捞能力和安全性能差,根本去不了深海。

  “这就给我们建造大型钢质船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安建庆说。造大船,闯深海,是我省渔民的心愿,而资金不足是造大船的“瓶颈”。可喜的是,各级政府积极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渔民造大船——按照国家农业部规定,总吨位300吨以上的船只符合补贴条件的大船,可获得30%的造船费用补贴。我省部分市县也对本地渔民自筹资金建造钢制渔船给予资金扶持。

  “更可喜的是,4月10日上午,国家开发银行宣布了一个关于放贷扶持渔民造大船的通报,这项通报给渔民造大船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提供了强大支撑。这意味着,如果一艘500吨级的钢质渔船售价1100万元,国家补贴了‘首付’(30%)后,余下部分可以由渔民以渔船向银行抵押贷款,将大大缓解渔民的资金紧缺问题。”威隆公司总经理张国珠说。

  这一系列利好信息的宣布,更加激发了渔民们造钢质大船的积极性。

  “以后我们造大船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扶持了!”琼海市潭门镇渔民柯维秀说。今年1月,柯维秀和弟弟贷款500万元,再加上自有资金200万元,在洋浦订造了两艘350吨位的钢质渔船。如今,已经有一艘驰骋在南海的碧波之上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我省考察时十分关心南海开发和渔民们“造大船、闯深海”,我省也表示将加大扶持和支持政策,这大大提升了渔民们造大船的信心,坚定了他们的决心。

  “政策的助力让渔民们有了信心,我们也就更有了动力,这无形中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让订单越来越多,可以说,现在的海南造船业真正迎来了春天。”安建庆如此认为。

  面临转型升级 新技术是出路

  “公司此次引进的技术工人,大多学习并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海南造船业的发展”

  尽管企业订单不断,造船业前景看好,但是在威隆公司副总经理王晓新的脸上,仍有着一丝忧虑。

  他忧虑的不是订单过多,而是我国造船业出现普遍下滑的态势下,造船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必将促使造船新标准不断出台、新技术不断涌现,随之而来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以及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如何寻求应对之策成为摆在我省造船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为了困境求生,还是长远发展,我国船企都在谋求“转舵”前行,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而我省企业要着眼长远,当然不能独善其身。“出路就是适应今后的市场需求变化,解决的是大船进入深海后碰到的各种问题,创新求发展,当然需要的是通过新技术来武装自己。”安建庆其实早就认识到了这点。

  于是,从去年开始,南海公司便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建立并分期实施现代造船模式。计划到明年,基本建立起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造船周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与日韩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周期和生产效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将以修造船厂的改造为契机,形成造船业的集聚效应,从造小船向造大船发展,从单一造船向产品扩散配套发展。”安建庆说。

  “先进制造业必须要有产业工人作保障。产业工人指有一定文化程度、技术能力,能操控先进设备,相对稳定的一线技术工人。”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内多家大型造船企业负责人曾表示,发达国家的船舶制造企业一个产业工人,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比我们员工普遍高出三至五倍。我国很多船企的设备都是相当先进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但操控这些机器的主体力量尚不是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就差一大截。

  据了解,在国内众多造船企业遭遇“寒流”的时候,山东、浙江、福建、上海等地船企多数处于亏损裁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省造船企业带来了引进技术人才的良机。

  “我们刚刚从山东、福建、浙江等地招聘的50多名技术工人已经到岗,壮大了技术力量,并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做储备。”王晓新说,一次行业调整,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革命,更是产业革命,“公司此次引进的技术工人,大多学习并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海南造船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造船仍然以低附加值的“大船”为主,如散货船、矿砂船、集装箱船等,而面对即将出现的行业转型升级,王晓新认为,我省船企必须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船舶、高附加值船舶,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节能降耗的船舶,以及液化天然气(LNG)船、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向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以技术引领转型。这就需要造船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提高性能,包括安全、渔捞和保鲜等技术需要提高,进一步提升船舶航海、动力、电力、通信、救生、制冷、保鲜和加工等方面的装备水平。

  “这些,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威隆、南海等船企的负责人信心满满。(本报那大4月15日电)

  隍临高金牌港,威隆船舶建造基地,600吨级的“琼昌江10688”号钢质渔船正在建造中。

  隰临高金牌港,威隆船舶建造基地,6艘600吨级钢质渔船均已接近完工。

  本报记者张中宝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